首屆有機茶大賞落幕 翠蛙選「淨源茶場」打破烏龍茶南北分野

首屆「臺灣有機茶大賞」分作有機包種茶(條形)組及有機烏龍茶(球形)組競賽,並導入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TAGs),為得獎茶樣的香氣及風味賦予詳細描述。(攝影/游昇俯)

部分發酵茶是臺灣茶葉強項,茶界素有「北包種、南烏龍」的說法,但由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等單位聯合主辦首屆「臺灣有機茶大賞」,8日烏龍茶組競賽打破業界刻板印象,由北部坪林茶區「淨源茶場」的金萱烏龍茶,靠著萎凋、攪拌的「手路」工夫,讓低海拔茶葉也能做出帶有清新圓潤、甘甜醇厚,帶有花香及果香的茶品,獲得最高榮譽「翠蛙選」。

農委會茶改場、新北市政府、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及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今年聯合舉辦首屆臺灣有機茶大賞,以及第1屆全國有機茶TAGs分類分級評鑑。本屆有機茶大賞特色,除了前2年瑠公水利會辦理有機包種茶評選基礎之上,將原地區性評選擴大為全國範疇,還首度加入烏龍茶組評選,並導入茶改場的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TAGs),依據茶樣香氣及風味賦予詳細描述,盼用淺顯易懂語彙,讓消費者更親近臺灣有機特色茶。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有機農業促進法》去年5月30日上路,今年為「有機茶元年」,茶改場為推動國內有機茶產業發展,此次評選採用TAGs系統,為金蛙選以上茶品標示其獨特風味,並製作成TAGs風味小卡置於包裝罐中,可讓消費者更了解所喜愛的茶類。

臺灣有機茶大賞導入茶改場的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TAGs),賦予茶樣香氣及風味詳細描述。(圖片提供/農委會茶業改良場)

今年有機茶大賞參賽茶品包括有機包種茶(條形)組81件、有機烏龍茶(球形)組144件;有來自全國13縣市、82位農友共同參賽。競賽明定依據茶樣外觀、水色、香氣及滋味4項指標進行評鑑,外觀要緊結勻整、色澤墨綠帶光澤,水色宜蜜綠顯黃、澄清透亮,香氣則要清揚、優雅醇厚,並具花香、果香及甜香等特殊香味為佳,滋味則要有平衡甘醇、甘甜鮮爽、後韻持久等特點。其中,外觀、水色各佔評分20%,香氣、滋味各佔30%。

打破「北包種、南烏龍」印象 淨源茶場做出金萱烏龍清香特色

有機茶大賞6月1日已完成包種茶組競賽,8日接續進行烏龍茶組評選。烏龍茶組評選在評審連「去年茶葉拿來參賽」都能揪出來的嚴格把關下,實際評選136件(8件棄權)茶品後,由「淨源茶場」奪得唯一翠蛙選榮譽,另有金蛙選9名、銀蛙選16名、銅蛙選71名,淘汰39名。

評審聞參賽茶樣香氣。(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攝影/吳士正)

烏龍茶組評審(右起)茶業改良場副場長邱垂豐、茶改場凍頂工作站長林儒宏、中正大學茶學教授許偉庭,品嘗茶湯口感滋味。(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攝影/吳士正)

評審團主審茶改場副場長邱垂豐表示,因評選茶品不分茶區、品種、海拔高度,因此是什麼品種的茶葉就該把品種特色做出來,清香型烏龍茶有火味、水色偏黃就要淘汰掉;由於烏龍茶組是首屆評選,茶農可能不清楚評選重點,因此本屆茶品優劣落差較大,部分茶農以為高海拔茶葉參賽就會比較吃香,但實際上有許多茶品茶菁原料很好,萎凋、攪拌工序卻沒做好,讓茶葉帶著青澀味,因此遭到淘汰。

「臺灣茶會好就好在攪拌,攪拌調節茶葉發酵程度產生香氣及滋味,但若萎凋、攪拌做得不好,茶葉滋味也會變得悶雜苦澀。」邱垂豐說,翠蛙選得主是台茶12號的金萱烏龍茶,它既能做出金萱烏龍清香的特色,帶有花香、果香及牛奶甜香,且滋味甘醇、持久渾厚,後韻又回甘。臺灣茶界有「坪林手(很會做青、擅長攪拌之意)、鹿谷水、高山氣」的說法,此次獲獎的坪林淨源茶場,便以其擅長的製茶工夫,打破外界優質烏龍茶來自南部的印象。

邱垂豐並指出,有機茶不像慣行茶葉能獲得充裕的氮肥養分,有機茶濃醇度可以做到很好,但往往香氣不夠清揚,他肯定本屆烏龍茶組獲得金蛙選以上茶品已有不輸慣行茶葉水準,更重要的是,講究風味之外,有機栽培還有一分愛護土地的心意,「什麼原料都可以進口,就是土地無法進口」。

首屆「臺灣有機茶大賞」獲烏龍茶(球形)組翠蛙選茶品,茶湯清澈透亮,馥郁芬芳,甘甜醇厚。(圖片提供/茶業改良場)

精細烘焙工夫換茶香 青年製茶師要講臺灣茶故事

本屆臺灣有機茶大賞原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僅透過線上直播,不開放茶農到場觀賽,但由於淨源茶場正是本次競賽場地提供單位,當日評審結果揭曉,得知榮獲翠蛙選剎那,即引起現場眾人驚呼。

淨源茶場本是慈心基金會所開辦有機專用茶廠,茶場向坪林當地農友契作收購茶菁後,再由茶場製茶師加工製作;此次獲翠蛙選茶品還是出自2位才30歲的青年製茶師廖顯岡及陳芃均之手,更讓外界感到驚訝。

談到製茶祕訣,廖顯岡表示,關鍵應在製茶過程的日光萎凋充足,烘焙時間又比別人長,因此讓茶湯的香氣滋味更圓潤集中。他說,清香型茶葉若是烘焙過頭或溫度掌握不對,就容易帶火味,因此坊間清香型茶烘焙時間多在6小時以內,但獲翠蛙選這支茶烘焙時間超過15小時,是人家的2.5倍以上,並且因為有反覆多次、做得更精細的烘焙過程,才能修飾出它獨特的香氣。

在臺灣,喝茶總給人「老人茶」的印象,詢問廖顯岡,為何年紀輕輕就對製茶有興趣?廖顯岡說,他擁有英國WSET 3級品酒認證及澳洲侍酒師文憑,早期在餐廳做侍酒服務,但在臺灣介紹葡萄酒,始終是在說葡萄酒產地國家的故事,後來因發現臺灣各地區的茶各有特色,相當有趣,做臺灣茶可以大談自己的故事,因此才投身有機茶製茶、品茶的領域。

本屆有機茶大賞烏龍茶組翠蛙選由坪林淨源茶場獲得,日前完賽包種茶組翠蛙選則由坪林三星山有機茶園茶農鄭信忠獲得。有機茶大賞獲獎茶品包括翠、金、銀、銅蛙選得主,都將在13日臺北希望廣場頒獎暨展售會上,正式與消費者見面。

烏龍茶組翠蛙選茶品是由淨源茶場青年製茶師廖顯岡(左2)、陳芃均(右1)所製作。(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