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觀看農村生活之道──《約翰伯格四季肖像》

這部由英國演員蒂妲・絲雲頓(右)執導的紀錄片,是傳達約翰伯格(左)農村生活與價值的經典。

文/耿一偉 圖片/安可電影

一代文化巨擘、典型的知識份子約翰伯格,在46歲,聲望正熾之際,從倫敦搬到阿爾卑斯山腳下的農村,進入農村生活並觀看他們,體現死亡與生存。

雖然死亡帶來了悲傷,但新的生命依舊延續了活著的希望。

最近大概是疫情的關係,很多影片都在網路上可以免費欣賞,《約翰伯格四季肖像》即是其中一部,而且這還是一部滿新(2016年)的電影,我手邊自己買的DVD也要399元。言歸正傳,《約翰伯格四季肖像》是部紀錄片,由英國知名女演員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所拍攝,記錄她訪問隱居在法國鄉下已超過40年的英國藝評家、小說家與畫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

臺灣不少讀人文或社會科學畢業的大學生,都不會對約翰伯格感到陌生,因為他的《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自從1989年譯成中文以來,一直不斷再版,而且還有諸多譯本(又有譯名為《觀看的方式》或《藝術觀賞之道》等)。不僅如此,自此之後,我算了一下,至少有8本他的著作,包含藝評、小說與散文,在臺灣被翻譯出版,其中最新的一本,是2016年出版的《攝影的異義》。我會這樣說,約翰伯格是臺灣自解嚴至今,與米蘭・昆德拉還有村上春樹,並列最受歡迎的三位外國作家。

所以當有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發行時,自然會受到不少注目,網路上也可以查到關於這部影片的許多文章。電影原名叫《The Seasons in Quincy》,昆西是約翰伯格住的地方,是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的一個小村莊,人口不到一千人。在1972年拍完BBC電視台的文化節目《看的方法》之後(書是電視節目的逐字稿),約翰伯格在當時英國的聲望可說是如日中天,可是他卻忽然決定於1973年移居到昆西,遠離充滿各種名望與機會的倫敦。這個決定當時震驚了很多人,而約翰伯格背後的理由,即使到今天還會讓人覺得像是投筆從戎──他為了瞭解農民世界的運作方式,決定與他們一起生活,以便就近觀察。

對農民而言,所有的食物都是勞動的完成

整部影片由四段短片所構成,第一章的標題是〈聆聽的方式〉(Ways of Listening),很明顯是暗喻著約翰伯格的名著《看的方法》。在這段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絲雲頓在大雪的冬日,拜訪約翰伯格的鄉間小屋,他們一面對話,切蘋果,讀詩,一面交換著對彼此家庭與生命的看法。在其中一段對話中,約翰伯格對絲雲頓分析了當今資本主義,即他所謂的市場趨力的最大特色,「是為了下一次交易存在」。對於觀察力敏銳的約翰伯格來說,這股市場趨力總是與農夫所代表的傳統生活形成對立。

在他的散文〈吃與被吃者〉中,約翰伯格提到住在城市的中產階級與農夫在飲食方式上的對立,這篇文章寫於1976年,如今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這是他寫於移居昆西之後,來自真實的觀察,他說:「對農民而言,所有的食物都是勞動的完成……因為食物代表體力勞動,進食者的身體已經了解將要吃的食物……對中產階級而言,食物與他的工作或行動不能直接轉換。」

第二段影片〈春天〉則將鏡頭焦點轉向農村生活,特別是關注農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影片過程還不斷引述約翰伯格的知名動保文章〈我們為何凝視動物〉的片段文字。在約翰伯格的觀點裡,在農村的世界裡,動物從來不是某隻動物,他們是某一個類,每一隻牛都是牛這個類的一個部分,任何一隻牛的死亡並不代表牛的消失,因為會有新的牛誕生,而重點是類的延續,而不是個體的死亡。所以約翰伯格在片中說道:「這就是為何每個牧羊人都知道,羊群會活得比牧羊人久。」

有趣的是,在約翰伯格非常有影響力的〈講故事的人〉這篇散文最後,他也分析農夫的世界觀是對類的興趣,約翰伯格說:「農民沒有選擇地點的權利,他的位置在受孕瞬間就被指定……他的世界有個中心(我的沒有),他相信村子裡所發生的事件是人類經驗的縮影……他將人類作為「類」來詮釋,讓他著迷的是各色人等的類型學,以及無人逃脫的生與死的共同命運。」

追尋農村的力量

我們可以說,約翰伯格觀察到農民因為勞動與飲食的需要,與土地還有動物之間,產生了一種交互影響的特殊關係。這種關係,讓農夫的時間感與觀察世界的方式,都有別於住在城市裡的人。基本上,他們不是為下一次交易而存在,農村的慢速時間性,是有別於城市所具有加速天性。

當然,基因改良與期貨交易,也能改變農業的生產步驟。第三段影片〈政治之歌〉展現了約翰伯格擅長的穿透力分析,而且不吊書袋。約翰伯格與四位來自世界的各地政治學者,探討著當今資本主義發展對社會與農業的影響,其間穿插著《看的方法》的影片片段。我們會感覺到,不論是對媒體或對農民,約翰伯格的關懷都是一樣,他想識別出超越個人心理因素外,造成世界不公的隱藏著的類的力量。

在影片的最後一段〈收穫〉,喪妻的約翰伯格已從鄉下搬到巴黎,絲雲頓的兩個小孩從英國來拜訪約翰伯格,而農莊則由他兒子接手。我們在片中可以感受到,雖然死亡帶來了悲傷,但新的生命依舊延續了活著的希望。《約翰伯格四季肖像》於2016年發行後,約翰伯格於2017年過世,享年92歲。

幸好有這部紀錄片,我們對約翰伯格的理解,才超越文字,感受到貫穿他作品背後的農村力量。

影片連結:https://reurl.cc/WdWR15

本文作者為劇場導演、藝術策展人、作家,以及藝術大學老師,曾擔任臺北藝術節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