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地景】好一朵美麗的茉莉,或者「秀英花」

秀英花。

文、繪圖、攝影/彭雅倫

講究的喝香片,隨意地稱茉莉綠茶,童小養成喝茉莉蜜茶的習慣,成為一種迷戀

曾經擁有的是如何富饒沃土,涵養內化臺灣人喜歡烏龍、包種香料茶

失去的是迷離夢幻般的地景,作者以絕美的文字重現萬頃花田萬斛珠的景象

秀英,是我母親的名。

母親離開6年後,我才知道,60年前,只要我從現居家中,蹀跺拾階至臺北橋上,望向三重,就能見得一片香花清麗,密織遍沿蘆洲,彼時,秀英滿開。

文稿與畫筆之間的空檔,不是紙張的留白,是一場漫步。

從大橋頭往大龍峒走去,鄰近家戶的植栽,自日本時代起造的二層磚造瓦屋門口,拔地而起的鬱鬱蔥蔥,並非我舊居永康街常見種在陶土盆裡的,非洲三色堇紫羅蘭與九重葛或嬰兒淚。

而是碩壯的喬木在汽油桶裡,把柏油路巷弄長成了宅院,風景終點是門板上成串瀑布流瀉的蘭花,自若地在碼頭河畔形成一派深林:長果桑樹、金剛蒃、巧克力蓮霧、佛手柑、酒瓶蘭、美人蕉、天宮石斛蘭、黃槐。

短短的路,慢「漫」地走,到了酒泉街,其時豔陽不再毒辣,頭頂燙曬腦中的視覺風景已經被洗成兒時記憶中與家人走山路的茂密黝綠,IG滑過觀葉植物的敞亮暢美再與我無關,原本想從園藝店帶回的是有空氣淨化效果的竹葉們啊!怎麼轉身從店主手中接過再一盆,就將在夜裡,與家中七里香一同,吐露馥郁芬芳的,茉莉花。

店主一家沒有在花市搬遷的時候前去內湖,而是選擇留在原址,其中因素是水邊風土的氣息,我們很習慣,望向香花,「他們也習慣吧。」

我湊著聞著香問著,日本時代花市就在這裡了,是嗎。「我們最早是在大橋頭賣花,再到酒泉街這裡。日本時代大龍峒這裡種很多茉莉花,你住的大橋頭過臺北橋到對面三重埔,香花樹海,很驚人。離這裡也不遠的士林,彼時有林場林園也種了很多果樹啊。」如若,花市還在大橋頭,我或許打開窗子就能接到店主拋來的果枝,下樓即可撿拾遺落的花束。但也或許,若少了異地買花移動的散步距離,我也乏了驚嘆鄰里達人手藝與在地風土選品的閒情。

「你知道士林官邸以前是日本人種樹做研究的園藝所嗎?果木花草這些都需要時間栽培,這麼多個庭園多不容易啊,選園藝所住,不知道是蔣中正還宋美齡選的,很會選,一來人家幫你準備好好,只要砍樹拔草,蓋接待所,賞鳥賞花的,日子就好過。」渡水穿越兩排筆直的椰子樹,杜鵑花叢櫻花樹植物溫室玫瑰園,磚房灰牆石子噴水池中宜人的景致裡,眼見大紅鮮漆嶄新蘭亭矗立在周圍一片新造平整中的震驚。打撈少時的記憶標本,在此夏晾曬了起來。

我們無法穿越時空,重回歷史現場,人生亦難言如若,但可以循著香氣,走入花徑,迷蹤昔日花開時節的風景。

1908年,當時臺灣除了位於士林官邸現址的園藝試驗所,還有歷經轉型營運至今的平鎮茶葉、魚池紅茶、鳳山熱帶園藝、臺東熱帶農業、嘉義與恆春畜產等試驗支所。大正10年(西元1921)日本總督府成立「中央研究所」,也就是中央研究院的前身,管轄遍佈全臺的園藝、農業、茶葉栽培、糖業、林業試驗場等支所,以上述產業場所的研究結果製造販賣種苗、畜產、預防治療品等。

「士林園藝所,在日治時期主要是作為果樹研究與試種之地,偏重在柑桔類的引種、育種、繁殖與推廣,以及一般果樹的蒐集與栽培。」

從士林渡水抵達三重埔,來到淡水河畔。彼時片片花海,處處花香,種植計100公傾香花樹海,有清香的秀英、野香的茉莉、甜香的黃梔。香水會社,專門收購三重地區種植的香花,直至昭和16年(西元1941年)仍生產香水供內需外銷使用,就位於戰後作為空軍三重一村使用的正義南路底。香水會社的員工,住在淡水河邊一棟被譽為有巴黎塞納河畔建築之風的「菊岡」宿舍裡。

一如園藝店主說酒泉街最是自己與植物落腳之所,香花生根於淡水河畔,自與彼時水質澄澈的下游地區沖積土壤多屬砂質土有關。

交易場所位置,更是影響香花種植所在地的關鍵。花瓣脆弱不堪搬運過程的折損,當時亦無耐久存放的技術,採收的3至4個小時之內必須運送至市場販賣。1920年間,加香花燻製的包種茶,取代烏龍茶,成為臺灣茶葉出口世界的主力。大正15年(西元1924)的大稻埕已有49家專營包種茶的茶行,建成行的知名茶商張占魁,亦兼營著香花產業。包種茶主要以秀英花、茉莉花、黃梔花作為「料花」,少量使用樹蘭花、玉蘭花、桂花、含笑花及株蘭花。三重埔、新莊郡、蘆洲庄形成了以大稻埕為中心的香花栽培圈,香花產業可說是與包種茶業繁盛共榮的依存關係。

每到船隻出航趕製包種茶的時節,花販天一亮便至花田搜集花農於凌晨採收下來的香花,裝入50斤左右以竹網覆蓋的大竹籠之中,或肩挑或騎腳踏車或船運或以輕便臺車,上午之前即運往僅一橋之隔的大稻埕販賣。製茶商們收購來自淡水河左岸的香花,浸泡於水中一夜,滲入夏秋兩季採收後精製的的清心烏龍茶葉中,置斧炕乾後簸去花片,加工製成包種花茶,從大稻埕碼頭出發,銷往廈門,輸運至南洋、歐美大陸等世界各地的愛茶人心裡。

心心念念的秀英花(學名:Jasminum officinale),與茉莉花同為素馨屬,又被稱為素芳花、素馨花,不同的人念著不同的名,一樣令人心醉神迷。

新莊郡鷺州庄三重埔的張林達氏,早在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就將秀英花從福建漳州引進臺灣種植。當時有王安定的合興號茶行、建興號茶行,將秀英香花茶輸往南洋。日治時期,明治29年(西元1895),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描繪了「秀英花」單瓣軟枝的纖長身姿。大正年間出版的包種茶廣告單上,有雙瓣茉莉花的手繪插畫,亦將使用秀英花熏製作為包種茶的特色之一。

連橫,在《臺灣通史》記述臺灣包種茶提及:「南洋各埠前消?福州之茶,而臺北之包種茶足與匹敵。然非薰以花,其味不濃,於是又勸農人種花。花之芳香者為茉莉,素馨,梔子,每甲收成多至千圓,較之種茶尤有利。」〈稻江冶春詞〉中,從大稻埕淡水河畔臺北橋下遠眺對岸三重埔,在他的筆下是「大橋千尺枕江流,畫舫笙歌古渡頭。 隔岸素馨花似雪,香風吹上水邊樓」一派津度襲人醉,香客之意不在酒的流轉風情。

香花雪景不僅浪漫,更是一門好生意。三重耆老有言,一斤秀英花苞,可換一石的白米。畫家楊三郎之父,戰後永和鎮第一任鎮長,日治時期文人楊嘯霞曾作〈賣花客古風〉,我們亦可從其中窺知一二:「市上驅車如過隙,北望直向稻江行……到處爭誇花價好,種花十倍勝栽瓜……百畝瓜田無一富,十家花農九家殷……。」

彼時香花產業的殷富壯實,令人欣羨,緣何時至今日,再不復見那人嚮往的隔岸素馨呢?見諸史料,眾說紛紜,或者,因著製茶時間延遲與開花時節的錯過,或者,與無香花包種茶在暹羅一帶大受皇室歡迎有關,或者,戰爭停航導致包種茶出口量下滑,或者,戰後包種茶銷量仍不見起色,或者,就在這春去冬來的企盼下,等不到花市再紅,芬雪亦不再於盛夏席捲而來。

展覽〈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即將於6月中在南美館落幕。

展覽由19世紀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來訪臺灣拍攝島嶼地景的照片,揭開探問。展覽論述中寫到:「當時島嶼還維持著自然的林相,但隨著殖民及現代化,糖廠、香蕉園及檳榔園構成了臺灣鄉村的尋常地景,而椰子樹蔭及移民社會則成為了臺灣都市的日常風景。」

翻閱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3年出版的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vol.2,其中刊有臺灣竹林的照片,專文提及竹林與稻米作為提供島內人民食衣住行之重要性,特別推崇竹子防禦野獸的戰鬥力。一張灣府旁的鄉間小徑A Country Road Near Taiwanfu的照片,雖已由人為墾拓出適宜行走的道路,似可窺知小徑兩旁長滿著,由葉子常被原住民作為羊飼料的「番仔林投」,長花龍血樹。而文中揭櫫著是臺灣府,現今臺南曾經遭逢荷蘭征戰血跡斑斑的一條路徑。

何為「自然的林相」?是「殖民」與「現代化」構成臺灣鄉村的尋常地景?或許,但凡人類蹤跡可及抑或是居住之所,皆有介入大自然的痕跡,土生野放的林木花果如何為人類所用,規模性地種植量產成為所謂的「經濟作物」,是一系列上令下行與市場機制運作的行動結果,經常也是政經利益交換的剩餘產物。其中,不只作為吃用而服膺著「賞玩」的價值,植物從叢林到林園再走入家宅的庭院,可說是「園藝」狹義定義的起點;當人類設計都市景觀,構築所謂的「地景」,真正提醒的是公民們身居城市,亦須有意識地再度為所謂「自然」做足準備。

曾幾何時,臺灣出口的香蕉不再於全球市場吃香、檳榔樹被視為山坡地水土難以保持的元兇、嚼檳榔是低俗的姿態、椰子樹大道是殖民的徵侯,糖廠運轉正式走入歷史,一如秀英花,往昔香花產業的繁盛,再不復見。

如果不是椰子樹,那是什麼?在都市叢林裡我們匆匆驅車而過,那窗景中的林樹們,我們是否叫得出他們的名,也都被悉心照料著?又是哪些花木走入你我的家園,陪伴著你我的每日生活?時下園藝正夯,「宅栽」蔚為風潮。或許你我植栽的選擇,也終將構築著未來人們觀看此代島嶼的地景。

而我就在昔日詠嘆隔岸花似雪的大橋頭,栽了一盆盆香花,近夏,一朵朵依序在夜晚綻放,客廳昏黃的燈下,瀰漫著馥郁的香氣。偶爾行至渡船頭,被河堤遮擋遠眺視線、拾階至台北橋上,日初升,熙來攘往的機車川流不息,想著推著台車趕路的花販子,想著秀英花,想著母親,想著她還在,聽聞秀英花的故事,會有多麽歡喜。

【史料圖說】

李石樵,臺北橋,現存李石樵最早的作品,19歲以此作品入選第一屆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圖片來源:https://www.peoplenews.tw/news/0c45dcb2-c6a8-4d7a-b627-abdbf343aab6

臺灣總督府研究所(1909),後改制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位於目前教育部現址,圖片來源: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1_002_0000362013

金子常光(1934),卷首圖,收於新莊郡役所編《新莊郡大觀》,圖片來源:zh.wikipedia.org › zh-tw › 新莊郡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6),《殖產部報文》,收餘第1卷第1冊,圖片來源:李進億〈萬頃花田萬斛珠. ─日治時期臺北地區香花產業史初探(1895-1945) 〉


【參考資料】

  • 劉翠溶(2019)《台灣環境史(台灣史論叢環境篇》,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郭信厚(2019) 《台灣經濟作物圖鑑》,貓頭鷹出版社
  • 吳明勇〈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園藝試驗場之建立〉,《臺灣學通訊》,80(2014年,3月),頁10-12
  • 高傳棋〈從園藝試驗所到士林官邸〉,《臺灣學通訊》 ,80(2014年,3月),頁31
  • 吳密察(2000)《臺灣史小事典》,遠流出版社
  • 李進億〈萬頃花田萬斛珠. ─日治時期臺北地區香花產業史初探(1895-1945) 〉,臺灣文獻60:1 (2009.3月),頁267-310
  • 鄭俊堂〈消失的秀英花園〉,《三重人》58:1 (2009.4月),頁12-15
  • 光榮國小/三重社大秀英花復育團隊〈秀英花之復育與環境鄉土教學〉,《新北市教育電子報142
  • John Thomson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Vol.2(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