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攝影師選物】如果不認真使用,這些食器會跑入夢中,哭訴它們有多不甘心吧,於是我入坑了。

文字.圖片提供/警長

喜歡器皿、甚至可以說是迷戀上這些食器,是近兩年的事情。

最初,我只是喜歡吃,肚子餓了,就圖個方便,不管是飯麵、熱湯、甜食,就靠一副碗公盤筷嘗遍天下。我還記得當時用的碗公,是某個職業工會的年節禮物,白底碗面印著幾個紅色大字,寫著XX工會民國第幾年度贈品;平盤呈方型,四邊貼心地做了幅度不小的導角,增加手感,側面畫著紫色與黑色交錯的巴洛克式花紋;碗筷則是常見的不鏽鋼製品,極耐用也好清洗。這些餐具從小用到大,心底從未覺得有哪裡不好,食物好吃才重要。

後來,工作從原本的平面設計轉成食物攝影,我才開始認真看待這件事情。

一開始我從IKEA挑,設計簡單俐落、顏色乾淨鮮明,它的歐美風格接受度高,還有,價格非常實惠!IKEA販售的器皿讓我足以應付當時大部分的攝影需求,審美觀從原本使用工會贈品的碗公一下子跳到這裡,我像個搭上淘金潮的狂熱分子,每個禮拜固定來IKEA報到兩次,即使當下沒有購買,在餐具區尋找靈感也讓我感到滿足開心。

面臨各種不同的食物攝影,需要準備的道具其實不少。在IKEA打轉一陣子後,我又往日系的MUJI尋找新的可能,這裡餐具單價雖然比IKEA高了許多,但日系風格也很受歡迎。仔細比較後,發現自己更喜歡偏日式的餐具,於是我有很長一段時間處在「今天逛IKEA,明天再去MUJI」的糾結中。

當然在這期間,也持續在其他管道尋找適合的餐具,例如網購。但因為無法親眼確認實體,無從得知捧在掌心的手感體驗,加上往往收到的實品與照片有落差,除非是我熟知的品牌,否則網路不會是我購買餐具的優先管道。

直到這裡,我選擇的器皿大部分都好入手、款式百搭,所以很容易拍出跟別人類似的風格,也因為收集餐具的主因都是「工作用」,也沒發覺自己是否真的喜歡,所以平常吃飯也很少使用。

臺北有好幾間很不錯的選物店,我逐漸把目光轉向它們。第一次逛選物店,給我的衝擊不小,除了器皿呈現的細膩程度,還有價格上的震撼,平常不怎麼精打細算的我,也遲遲下不了手,於是打退堂鼓。

常去的菓子屋除了好吃,店裡選用的作家餐具也跟甜點搭配得完美無缺。我打從心裡認為,比起單純為了拍照好看,菓子屋老闆才是真正懂得如何使用這些器皿的人。

「這是可以使用一生的道具。」雖說一生太冗長,但這句忘了在哪裡看到的話重重的打進我心裡。如果不認真使用器皿,除了我的錢包會哭、作家會哭,這些食器也會跑入夢中,哭訴它們有多不甘心吧。於是,我入坑了。

也因為入坑的次數越來越多,對於自己的品味、偏愛的器皿類型抓得更精準。購買食器的過程就如同玩RPG遊戲,從新手村出來,一路打怪提升等級,中間跑去解無關緊要的支線任務,繞了一大圈後,才發現自己不想玩這個職業而砍掉重練——但我現在重玩得很開心就是了。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