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冷忽熱蒜球長不胖 雲林蒜頭恐歉收

去年秋季氣溫偏高,農曆年後反而接連幾波寒流,且天氣忽冷忽熱,使得大蒜植株養分回流蒜球不順,蒜球因此長不大。(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義竹工作站)

雲林縣是國內最大的大蒜(蒜頭)產地,栽培面積佔全臺栽培面積9成以上,3月底即將進入盛產,但因去年秋季氣溫偏高,農曆年後反而接連幾波寒流,且天氣忽冷忽熱,使得植株養分回流蒜球不順,蒜球長不大,因此減產。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專家推估,大蒜正常年每分地可收成2500至3000台斤,今年產量約減少1成多。

大蒜喜歡冷涼的氣溫,溫度20至25度最適合其生長,正常情況下,農民入秋定植大蒜,天氣逐漸轉冷有利植株生長,農曆年後再逐漸回暖,植株的養分回流蒜球,才能讓蒜球順利充實長大;大蒜定植後90至100天的植株生長期,又會比結球期更需要低溫。

臺南農改場義竹工作站副研究員趙秀淓表示,去年秋、冬氣溫偏暖,直到12月初才有冷氣團報到,早種的大蒜遇到高溫,植株便長得不夠強壯;農曆年後反而開始有幾波寒流,明顯低溫則讓植株持續營養生長,養分回流蒜球不順,因此,雖然地上部植株長得漂漂亮亮,地下部的蒜球卻有長不大的問題,「12月的冷氣團若能提早到11月,對大蒜的生長會比較好」。

農曆年後雖有較長的低溫,但其中間雜數天明顯回溫,天氣忽冷忽熱,也會讓大蒜植株養分無法順利回流蒜球;趙秀淓說,大蒜地上部植株需要自然乾枯2分之1至3分之2程度,才能採收,忽冷忽熱影響植株乾枯速度,也不利農民採收。

農曆年前的植株生長期低溫不足,冬天應該有的低溫在農曆年後才出現,是大蒜產量減少的主要因素。趙秀淓評估,雲林種植大蒜品種以「大片黑」為主,正常產量每分地約能收成2500至3000台斤,今年因氣候異常,預估整體產量將減少1成多。

此外,大蒜減產也與個別農民肥培管理有關。趙秀淓說,農民傳統上慣用氮肥,但大蒜僅植株生長期需要氮肥,結球期便要轉換施用磷、鉀肥,來幫助蒜球充實,若是氮肥過多,也會造成地上部生長旺盛、蒜球卻肥大不足的問題;以雲林種植面積最大的四湖鄉為例,四湖鄉是臨海鄉鎮,土質偏砂質,保水、保肥程度差,土壤也較貧瘠,正常產量每分地僅2000至2300台斤,但今年因氣候異常,四湖鄉農民栽培管理好壞差異又很大,預估產量僅有1500至1900台斤。

預估大蒜減產,加上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認為食用大蒜有助人體增強免疫力,都讓蒜價水漲船高。種植有30多公頃大蒜的雲林元長鄉農會理事長陳榮華表示,去年產地濕蒜價格每台斤約23、24元,但今年則有30至35元水準,價格明顯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