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物語】當紅藜成熟時──五彩斑斕的大地歡慶

文/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沈婷茹 攝影/王弼正

乍暖還寒的春日,正是紅藜成長與收割的時節。紅藜綠色的花穗悄悄地變色,金黃燦爛,大紅豔麗,橙紅如旭日朝陽,色彩斑斕的紅藜在風中搖曳,彷彿新生希望。近五年來,臺東紅藜產品相繼推出,成為南迴部落產業成長的開始,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在地居民。

南迴線上的金峰鄉賓茂部落,是全臺小米與紅藜產量最大的地方。紅藜品牌「峰忠傳奇」創辦人高世忠原本是職業軍人,由於家中父母年邁,兄弟們猜拳決定由他承接照料父母的責任。他退伍回到部落,從農業生產著手,春天收完紅藜,接著種植小米,隨四季更迭耕作,讓地力發揮最大效益。

串聯帶動紅藜產業

高世忠除了是紅藜達人,他導覽部落故事時活靈活現的姿態,更令人難忘。他分享排灣族豐年祭青年會「打屁股」的傳統,大家手舞足蹈之際,有幾人會被頭目點名出列,被狠狠地打三下屁股。這三下的象徵意義是:第一,你以前的調皮搗蛋一筆勾 消。第二,你已經進階了,要忍受這些痛苦。第三,未來的路會更崎嶇。高世宗對部 落相當有信心,他說:「一個強不會很強,要串聯彼此才會很強。」在地紅藜產業便 是因著「串聯」的力量,除了復興一級產業,也帶動二級加工。

以紅藜穀物棒聞名的「德朱利斯」,創辦人謝雅雯原先任職於媒體,後來看準養生趨勢、食品大廠的風潮,以及臺東紅藜的特色,發展紅藜產品,讓大家品味臺東風 土。她更與多位小農契作,其中一位農夫游蒼富在臺東大學知本校區附近,種植整片紅藜,他對紅藜的品種、生長特性、可能遭遇的困境如數家珍。一般人總認為農夫就是付出勞力,照顧農作物,然而他說:「務農,是我的興趣,而不是靠此維生。因為 在田裡,我感受孤獨與寂靜。」

源自生態 在地長出的節慶

落葉歸於塵土,滋養大地,這不僅是植物生長的自然現象,更是生命的哲學。臺東森林公園裡,裝置藝術「藜樹 ‧ 輪迴 ‧ 重生」來自藝術家潘小雪的構想,由魯凱族藝術家安君實創作實踐。藝術家以紅藜梗、漂流木、大葉欖仁樹為媒材,運用紅藜亮麗的外型,搭配撿拾而來的漂流木,展現取自天然、展現自然的生態美學觀。早在環境永續的概念出現之前,原住民的祖靈信仰就教導他們尊重環境,與萬物共生;寬廣的山嵐與海洋,形塑他們血液裡的開放與豪爽。

「萬物糧倉 ‧ 春賞紅藜季」串聯在地店家、農人、表演活動,並與「臺東紅藜季」 同時舉行,擴大效應。地方節慶不再只有喧囂煙火,而是展現花東的得天獨厚,節慶 不只是特殊日子,而是生活的每一天。土地回饋的豐盛禮讚,讓人們再次確認自身的存在;回歸土地,打開五感,就能感受棲居於地方的踏實。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