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考】土地公流浪記

文、攝影/林劭璚

第一次看到臺中鎮平里福德祠的土地公時,覺得好可愛:寬平的臉顏戴上一頂服貼的帽子,左手自然垂下,右手捧舉元寶,元寶倚著渾圓肚腹,腰帶線條已經模糊。

石身黝黑,不帶任何色彩妝點,造型靠雕工刻痕凸顯,樣貌樸質童趣。小小的福德祠正對兩棵百年老榕,其中一株的部分枝幹斜傾,許多小孩經常沿著枝幹攀爬其上,遁入綠意。

這尊土地公被發掘於清末,名叫張養的農夫於墾地時意外挖出一塊平滑的黑色卵石,細細一瞧,覺得石面上反映喜樂平靜的表情,應該是自己很喜歡吧,就將祂安置在田坵角落,讓途經的過路人都可以膜拜。

古時候,人們相信石頭是具有神祕力量的神聖物品,經常被當作大地之神的代理,或象徵神在大地的宮殿,相傳能鎮邪、保佑身體健康。石頭公為萬物有靈論的宗教實踐,相信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皆具靈性。將樹木、石頭和土地神結合,屬於臺灣土地神信仰的一大特色。

清光緒年間,林錦私資翻修磚造小型祠宇,並於前方兩側各栽植一株榕樹,給信眾遮蔭乘涼。鎮平福德祠還延伸出十分特別的儀式道具「土地公香牌」,過去附近筏子溪畔的養鴨人家生活忙碌而清苦,無法頻繁地到福德祠供拜土地公,於是商議製作上方呈葫蘆型或瓶型的木牌,以毛筆書寫福德正神字樣,載明神謂。用頂端的掛環將香牌懸吊於住處,藉此用比較簡單的方式,恭請土地公至養鴨寮照顧鴨母。

土地公香牌會在每年10月15日擲筊由爐主請回,這個儀式無形中增加了村里的一體感。花蓮北濱的福天宮也有類似功能的香牌,同樣緣於參拜不易。不過,北濱地區是一枚香牌由信眾輪流供奉,當值者仍須去廟裡上香。

1993年因中彰快速道路興建,里長許登彰提議由鎮平里居民,同時也是「萬益食品」創辦人的廖萬益出錢重建,再由里民集資以還,遂成現在的清麗樣貌,土地公香牌也被請回廟裡供奉。福德祠坐落於麗水巷旁,因而獲得絕美對聯:「福地接南屯群黎長護佑,德門環麗水百業永蒙庥。」

鎮平里另一位土地公則有奇妙的「壯遊」故事,1982年左右,土地公突然失蹤,居民遍尋不著,推測是因為大家樂風行而遭竊。30年後,喜愛收藏古老神像的林裕海在鹿港的古玩店發現一尊神像,驚豔於祂的特殊工法,判定歷史悠久而購回。

林裕海的父親從事廟宇營造工程,一天他協助整理資料,讀到父親二十多年前搭建的南屯聖帥宮,莫名很想知道地點,一問之下,竟與神像背後的字一模一樣:水碓仔。這個巧合驅使他與廟方聯繫,又經耆老確認神像果然是遺失多年的土地公,林裕海決定讓廟方迎回,請土地公返家。

鎮平里的福德祠一年有三次「吃福」習俗,民間相傳土地公生日共兩天,分別是農曆2月2日及8月15日,信徒會為土地公舉行祭典,叫「作牙吃福」。2月2日又稱頭牙,許多土地公廟的管委會或附近商家,用祭祀土地公的牲禮辦桌,招待伙計、親友和老主顧,為土地公祝壽,也順便「造福」。小鎮人際網絡綿密,即特別織就於這酬神謝天的日子裡。

PROFILE

林劭璚

第三個字音義同瓊,現為櫟舍文學主題餐廳副店長、麵包樹工作室負責人。2009年開始從事採訪編輯工作,曾出版《給親愛的你》攝影集、《青苔》刊物、《溪邊花生什麼樹》散文集。故鄉花蓮,住過臺北、嘉義、臺南漁光島,現居臺中。

專欄簡介

考察一座城市的被遺忘之處,會喚醒什麼樣的記憶呢?作者將以新移居者的眼光,和細膩敏銳的心思,走踏大臺中的地、物、人,從中拉起歷史的虛線,回望中部曾有過的風光和過去。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