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物語】山海間的糧倉──藏富於米的縱谷生活

文/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沈婷茹 圖片提供/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

花東縱谷夾於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天然地勢屏蔽汙染物,獨特環境適合稻米生長。縱谷一年只有兩穫,但有機米名號響亮,富里、池上、關山的在地好米,令人吃過就難忘。

有機米王的田間智慧 

花蓮縣富里鄉的「富麗米」遠近馳名,鄉內「羅山村」是全國第一個有機村,有機米王鄭正秋曾代表臺灣赴日參賽。很多人討論富麗米、池上米、關山米,到底哪個好?它們的差別是什麼?鄭正秋傳授選米祕訣:「差別不在區域,而在山系。」以縱谷米的種植為例,靠近中央山脈的田種出的米,煮成飯後好吃,但口感較單一;反而是靠近海岸山脈的田,受微氣候的影響,總是最後晒到太陽,第一個迎接日落,日照時間短,使日月精華濃縮於米粒,煮出的米飯風味更佳。

許多農友會拿著他們的農事日記,請鄭正秋幫忙安排收割的日子,傳統的農民曆跟著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現代生產履歷記錄播種、施肥、除草,從中讀懂田間要事,是現代人的聰明。最令農民歡喜的是豐收後的「割稻飯」,除了犒賞工作夥伴, 也和鄰居好友一起歡慶豐年。

單純的米飯 不平凡的滋味 

縱谷米食各具特色,位於池上的「王群翔慢食家宴」就是其一。人稱翔哥的王群翔本業是機師,他趁著工作空檔在餐廳打工,廣結人脈,得到機會轉職當大老闆的管家。大老闆有在家宴客應酬的需求,請來主廚教王群翔做菜,他因而做得一手好菜, 更成為臺北法式料理餐廳的主廚。後來,他受池上 清幽的環境吸引,離開臺北、來到池上,過著「半農半廚」的田園生活。

去王群翔的家吃飯,受到如朋友般的親切款待, 在地食材簡單調理,讓客人吃到食物的原味。席間有道「鴨間稻米飯」,採用鴨稻共生的無毒米料理而成,品嘗過程有三步驟,首先吃一口蒸煮米飯的原味;再來嘗一口烤飯;最後,在飯上淋上滷肉醬汁,又是另一番風味。

王群翔還以縱谷常見的「高雄 139 號」做成燉飯,奶香濃郁,吃完唇齒留香。簡單的飯,卻能變化出多種吃法,這是主廚的功力與用心。許多人問王群翔,為什麼要在池上做廚師?他說:「改善農業, 要從飲食開始。」農業是他的核心關懷,大家對農產品的誤解,有時候只是不懂要如何料理、怎麼吃。

縱谷農產以米為核心,生活裡的富裕未必全來自金錢,收穫的惜福與付出的踏實也相當可貴。採收下來的當地物產,透過簡單的料理,充分展現它的原始滋味,這是花東縱谷的飲食文化,也是尊重自然與萬物的一種生活方式。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