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鄉學習生活──孩子的夥房

文/李盈瑩 攝影/林韋言

星期三下午,是週間全年級孩子難得一同放假的時光,孩童回家 吃完午飯後,來到位於屏東萬巒五溝水聚落的「大我夥房」。他們群聚埕前嬉鬧、玩耍,一邊期待著每週一會的「五溝水生活日」,戴芫品與夥伴、還有在地的社區長輩會帶他們挖掘聚落裡好玩的事物。

在客家文化中,「夥房」是家族三代同堂的家屋。沿著木梯爬上夥房的樓棚,這個昔日大家族中孩子們擠著挨著就寢的地方,戴芫品讓小孩圍聚成一圈,兩兩一組聊聊曾在五溝水做過最難忘的事情。有孩子提到曾爬上高聳的 瞭望臺、有人則對去年生活日的夜遊印象深刻。 而今天,戴芫品要帶他們去認識的是,從小生活在五溝水聚落的阿伯們,在四、五十年前曾 做過最難忘的事──「戽魚」與「放青蛙」!

下課後,跟阿伯學自然遊戲 

孩子穿上雨鞋、跳上單車,走過小橋、穿 過樹林,來到社區長輩口中的母親河,一處天 然的湧泉溪。此時綽號「雄哥」的村長宋漢雄 與兩名阿伯早已走進溪水裡,著手重現他們兒 時的戽魚工法。阿伯將倒木橫放設柵,孩子則 拿起圓鍬鏟土、堆草,合力將數十公尺的溪流 區段兩端堆起擋水牆,隨後孩子以水桶,拚命 地將區段裡的溪水往外舀,待水位逐漸降低, 便能以竹簍撈出魚蝦。雖不見阿伯口中昔日豐 收的土虱及鯰魚,但竹簍裡閃閃發光的魚苗, 在孩子眼中仍然深具魅力。

另一頭,雄哥開始砍削刺竹、在魚鉤上掛蚯蚓餌,為孩子示範兒時放青蛙的技巧,那時候一人能做到上百桿,每人用不同顏色的蠟筆或橡皮筋做記號區分。放學後來這裡放陷阱,傍晚時分便能收穫一隻隻貪吃的青蛙,帶回家給 媽媽煮湯或切塊做咖哩。雄哥並示範模擬蛙鳴 的方式,「以前在山谷發出這樣的聲音,四面八方的青蛙都會朝你而來,數量多到會怕唷!」

在戴芫品眼中,「雄哥身上有很濃厚的五溝水人的氣息,談湧泉水圳的時候洋溢自豪飽滿的神情,是我在這裡住再久都不會有的東西。」 正因如此,去年開始她帶孩子一同修繕夥房作為教育基地,今年更想拓展出去,安排更多社區長輩參與,讓他們把過去的生活經驗說給孩子聽、帶著孩子做,讓孩童看見五溝水人可以怎麼過生活。唯有讓小孩與在地長輩有所連結, 留下獨特的童年回憶,往後即使到了外地工作, 才會知道世界上找不到另一個跟五溝水一樣的地方。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