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索一條學習的路──羽白群學計畫

文/廖詠恩 攝影/楊捷茗

午後,新北市新店山區突然下起了大雨,雨珠打在屋頂上,滴滴答答地響個不停,不過教室內的孩子們絲毫不被影響。一位男孩用樹枝和舊 T 恤做稻草人;剛剛在溪邊戲水的女孩換掉濕衣服、打著赤腳, 正對著相機鏡頭講故事;幾個男孩圍在一起塗塗畫畫,繪製遊戲紙卡。現在是自主學習時間,這群國小自學生每週兩天聚在這座大自然裡的遊戲場一起學習。

這裡也是「赤皮仔自學團」的扎根之處,2012年,自學團主持人鄭婉琪和花園新城社區的一群家長,領著二十多位國中階段的自學生成長、茁壯。五年後,她走出新店,於喧囂都心另尋一處教育沃土,與台灣創意工場投資長何明彥在台北創新中心成立「之道學習」,發展出一套從小學到高中的「羽白群學計畫」, 和 90 個家庭、12位教師共創一個討論互助的自學平台。

獨學不如群學 

「臺灣的教育塞太多東西,我覺得人要在生活中思考、學習。」有別於一般學校排得密密麻麻的課表,羽白群學一週只上兩天課,學生可能走入山林,認識植物;也可能遊走歷史建物,研究早期的建築方法。即使上數學課, 老師用折扣的例子,教導學生運算一元一次方程式,甚至花半堂課解釋「為什麼要學數學」。

而剩下來的大量空白,就待學生和家長填滿。「但很多想要自學的家長會不知道怎麼做, 我們想幫助他們更容易地自學。小孩如果在家自學就是一個人,可是群學就會有情感、有團隊合作。」鄭婉琪說。 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就讀羽白群學的李佳桂,

對於團體學習的優點有著深刻的體悟。她的小女兒因為克服不了「可能會尿在褲子裡」的心理障礙,所以直到 6 歲仍無法戒斷尿布,相較於早早就能自行如廁的姊姊,她感到很有壓力。「沒想到有一天放學回來,她突然跟我說:『媽媽我不用穿尿布了!』原來那天老師帶孩子討論糗事、或是尿床的經驗,她才發現:『好像每個人都會這樣啊,不是每個人都像姊姊一樣厲害!』壓力沒了,她自然就戒掉了。」

李佳桂回想自己的求學經驗,「如果在學校發生狀況,就會被老師約談,同學看到也會指指點點,就感覺我做錯事了。但羽白老師用團體討論的方法,我是家長也覺得很舒服,不會感到被指責,或是被其他人討厭。」

向孩子學習 

而「群學」的參與者不限於學生及家長, 就連老師也是。張湘晨本來是位動畫設計師,她想貢獻所學,將藝術與教育結合,經人介紹後,報名了羽白群學的招生說明會,會後走到臺前毛遂自薦,成了羽白群學的老師。 採訪這天意外頻傳,流浪狗在教室外的活動 空間隨意大便;洗好的米置入電鍋,卻忘記按下煮飯的開關;幫孩子割勞作用的紙板、不慎劃傷 手指的兩位老師隨意包紮一下,就回到工作崗位為孩子解答問題,排解口角衝突,「國小年紀的孩子情緒比較難以捉摸,但我們班不太會打架, 吵架也很快就合好了。」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