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是臺灣目前最受重視的經貿戰略之一,新南向18國中,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與巴基斯坦皆屬穆斯林國家,即便印度僅有15%穆斯林,換算成將近2億人口也甚為可觀。另外,根據《2017/18年全球伊斯蘭經濟報告》(State of the Global Islamic Economy Report 2017/18)指出,2016年全球清真產業產值約有美金2兆元,到2020年預計成長至美金3兆元,已是不容忽視的新興市場。臺灣本地穆斯林雖僅占總人口0.2%,但若再計入移民、移工等外籍人士,可高達30萬人。不論著眼於商機或文化交流,伊斯蘭文化都已成為當今臺灣的一堂必修課。
伊斯蘭不只是宗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每逢伊斯蘭教的開齋節,臺北車站一樓大廳便能見到許多穆斯林移民工聚集慶祝,展現臺灣的宗教多樣性,然而一般大眾卻不見得了解開齋節的內涵。開齋節開始前的齋戒月是伊斯蘭曆第9個月,由於伊斯蘭曆是依月亮週期制定,全年比太陽曆少11天,因此每年齋戒月時間都不同。2018年齋戒月是5月17日~6月15日,台灣清真產業品質保證推廣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回教協會秘書長馬超彥解釋,穆斯林在這個月中,自日出到日落都必須禁食,也不能喝水,藉此反思當自己有得吃、有得喝的時候,有沒有珍惜?有沒有浪費?一方面也是為了親身體會窮困者食不果腹的感覺。
對馬超彥來說,伊斯蘭教不只是宗教信仰,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有句英語俗諺「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穆斯林也相信,一個人的性靈純淨度,與日常飲食、接觸事物直接相關。他說:「《古蘭經》告訴我們要吃『合法(Halal)而佳美(Tayyiban)的食物』,吃的目的是延續生命、保持健康,如果吃了有害的東西,身體就會出狀況。」所謂的合法、佳美具有兩層意義,其一關乎精神、性靈,其二關乎健康、衛生考量。
例如,禁食具有利齒與利爪的肉食性動物,因為牠們被認為帶有侵略性與攻擊性,違反穆斯林講求和平的宗教信仰;豬、狗等雜食性動物與兩棲類動物,則因為習性或生活環境被視為不潔;酒精、大麻、菸草等,容易使人喪失理智、做出錯誤行為的物品皆在禁止之列。
草食性動物、家禽類動物與部分水棲動物為合法可食,但陸棲動物須經穆斯林按《伊斯蘭教法》宰殺。馬超彥解釋,「《伊斯蘭教法》規定宰殺、食用前,須確定動物是健康的,就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會檢查屠體一樣。宰殺後要快速把血放盡,如果放不乾淨,可能表示動物不健康、循環系統不好。」
馬超彥進一步說明,因血液是疾病傳染媒介,且豬血、鴨血等收集、製作過程往往衛生堪慮,因此禁食任何血液,即使是來自依《伊斯蘭教法》宰殺的可食動物亦然。此外,模仿「非清真」食品,如素培根、素火腿、無酒精啤酒等,不能算是清真食品。由於真主不需要人供養,教義中也沒有任何祭祀儀式,因此凡是祭祀過的食物皆不可食。
清真認證,可見食品衛生安全發源
身為穆斯林,馬超彥從小就被教導日常生活中如何辨別清真飲食,但在食品科學、生物科技產業日新月異的今日,有時自行判斷並不容易。例如,別稱吉利丁的增稠劑「明膠」廣泛應用於果汁、軟糖、冰淇淋,可能由豬皮提煉;豬骨製成活性碳,可能用於食品,例如精製糖的過濾與脫色;豬鬃製成刷子用於食器、機器清潔,也會提煉成半胱胺酸添加於調味料、保養品、藥品。諸多來自禁食動物的衍生物,多不易從外觀甚至成分標示上判別,再加上國際貿易的發達,越來越容易接觸到進口食品,「清真認證」的需求便由此而產生。
清真認證的範疇包括生鮮農產品、加工食品、餐旅、美妝保養、醫藥等,以食用或與身體接觸的產品為大宗。「清真認證可說是世界最早的食品衛生安全系統。」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出口諮詢顧問張鈺惠說,「清真認證十分重視溯源,只要一項產品拿到清真認證,就表示每項原料都可追溯,因為它必須確認所有內容物都不含非清真的東西,而藉由這樣的把關,同時也能確保對人體是健康無害的。」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