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發甲殼素合劑,抗瓜類白粉病又能提升產量

文、攝影/ 趙敏

白粉病是冬季瓜果類好發的疾病,嚴重影響農民收益。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費時三年,利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將蝦蟹殼開發成新型防治資材甲殼素合劑,不僅能降低90%受害率,還能提高產量,也沒有農藥殘留。目前已有廠商洽詢,未來可望技術移轉廠商量產上市。

瓜果白粉病剋星,降低病害並提升產量

瓜果類作物是國內重要的蔬果,但是栽培期間容易發生白粉病,尤其在溫網室、低溫乾燥的冬天和攝氏20度左右,病害特別嚴重。以往農民多用農藥抑制,但這類連續採收型的作物常有藥劑殘留,而且初期就要防治,到了採收期幾乎無藥可處理,令農民苦不堪言。

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林學詩指出,現行國內的防治方式有石灰硫磺合劑,但易產生藥害,或是其他藥劑授權期限到,不再生產等情形;國外雖然有用有機硫磺或二硝酚類,但易造成藥斑,有些藥劑用久了也會產生抗藥性。

臺中場配合農委會雄才大略計畫「天然素材植物保護劑之開發與應用」,費時三年,開發天然、不破壞環境的資材甲殼素合劑,除了能促進植物生長,還能活化植物免疫力,有效降低病害。

甲殼素合劑適用的作物包含瓜果類、青椒、火龍果、柑橘和小果番茄等,稀釋後噴灑於葉片,不只不會對植物造成藥傷,還愈噴愈健康。農委會臺中場作物環境課副研究員陳俊位說,使用甲殼素合劑的小黃瓜顏色翠綠、肉質紮實,外觀也較粗壯;沒使用的小黃瓜,在產量、肉質和顏色表現則較差。

甲殼素合劑對瓜類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左:對照組、右:處理組)。

微生物發酵產製合劑,過程少污染、降低原料損耗

目前臺中場已完成動物、昆蟲毒理試驗和3次田間試驗,發現甲殼素合劑不具生物毒性,且能提升胡瓜產量。林學詩說,使用甲殼素合劑的單一植株產量是70.4條,對照組只有43.5條,證明甲殼素合劑可降低白粉病害,並提高胡瓜30%產量。

陳俊位說,傳統從蝦蟹殼取得甲殼素是用酸性或弱鹼性化學物質處理,易有損耗和污染問題;臺中場利用微生物發酵系統分解蛋白質和碳酸鈣,純化變成甲殼質,再轉化成幾丁聚醣,過程能減少污染,並保留七成以上的原料。

陳俊位也提到,傳統化學方式製成的製劑,進口1公斤成本約1000元到3000元;臺中場用微生物發酵成的甲殼素合成劑,原料成本1公升只需50元。臺中場正在規畫辦理技轉授權,產品如果登記上市,日後可成為農民有機農業防治作物病害的主力。

農委會臺中場作物環境課副研究員陳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