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掐著脖子?台灣梨穗如何自給自足

文/ 林慧貞 攝影/ 黃世澤 製表/ 柯皓翔

過年前正是台中東勢一帶梨農忙著接穗的時刻,40年前,台灣嘗試用日本梨穗花苞,嫁接到本土橫山梨,創造出獨步全球的「寄接梨」,但這項傲人技術的背後卻潛藏隱憂,日本梨穗約佔台灣四成供應量,311福島核災後,原先豐水梨穗主要供應地福島禁止輸出,這幾年新興梨主要產地新潟,也面臨疫病和冬天大雪挑戰,供應給台灣的梨穗量七折八扣。

與此同時,原先2015年打算開放進口的韓國梨穗,也因檢出梨的重要病害「火傷病」而急踩煞車。台灣長期依賴國外梨穗,本土梨穗品質不穩,供應制度遲未完善,讓這個年產值30億的產業,暴露在國際貿易角力、不穩定天氣和疫病風險中。

農曆過年前,正是東勢一帶的梨農忙著接穗的時間。

核災、大雪、疫病多,日本梨穗進口卡卡

梨是全世界廣泛分佈的果樹,在亞熱帶台灣,以較能耐熱的橫山梨為大宗,海拔將近2000公尺的梨山,才有辦法種溫帶品種,如新興梨、豐水梨、新雪梨等,但俗稱「粗梨仔」的橫山梨吃起來較酸澀不討喜,國人偏愛溫帶梨子細緻多汁的口感,聰明的農民便將日本梨穗花苞嫁接到橫山梨,果真「借腹生子」成功,在平地種出溫帶「幼梨仔」。

由於溫帶果樹須經歷一定時間的低溫才能萌芽開花,台灣低海拔冬季低溫期不夠,每年12月,都要重新嫁接日本來的花苞,這時也是許多農會最頭痛的時候。

石岡農會供銷部技術指導員張新彰這幾天正忙著調度梨穗,受訪時電話一通一通來,他無奈地說日本梨穗年年缺,雖然今年石岡地區的量大致足夠,但有其他農會進口不順,農民只好到處問哪裡有梨穗。

早期日本梨穗都是走私來台,眼看需求越來越大,農政單位在民國75年,正式開放日本福島、新潟、鳥取,輸入豐水梨、新興梨穗,由梨產區主要幾個農會如東勢、石岡、卓蘭、和平等等,以及合作社、貿易商申報進口。

石岡農會供銷部技術指導員張新彰正在檢視從冷藏庫中拿出的進口梨穗。

日本梨穗的進口,開創了低海拔山城的黃金時代,無數苗栗三灣、卓蘭、台中東勢、石岡的農村小孩,靠著獨步全球的寄接梨拉拔長大。

然而,梨穗無法自給,代表要看其他國家臉色,2011年3月11日福島核災後,台灣全面禁止福島梨穗進口,隔年日本梨穗進口量,就從2011年的10萬8363公斤,下降到8萬4497公斤,不幸中的大幸是,福島主要供應豐水梨,需要精細的管理,台灣農民喜歡比較粗放的新興梨。

但禍不單行,這幾年鳥取、新潟風不調雨不順,夏天溫度太高,花苞生長狀況差,剪穗時又逢大雪、冰雹,難以採收之外,梨穗受冰雹撞擊,剪穗處傷口染病,2014年及隔年冬天,新潟梨穗即遭台灣農政單位驗出梨樹花枯病,當場退運,造成當年新興梨穗搶翻天,立委也出來關切。

要一塊給五毛,被日本掐著脖子的梨穗市場

翻開海關統計資料,日本梨穗進口量,從2004年的20萬5590公斤,一路下滑到2015年只剩10萬5260公斤,雖然期間台灣梨園面積也逐年降低,但梨農和農會普遍感受到,日本梨穗的確越來越難搶,許多農會不約而同表示,實際到貨量打七折是正常,有時甚至不到一半,日本動輒以天災為由,拒絕賠償,有些農民受不了年年提心吊膽,加上長期缺工,乾脆放棄種植。

在東勢種了兩甲梨子的羅貴珠,年年看著貿易商漲價,他說,以前日本新興梨穗每箱10公斤1萬5千元,近年變成1萬8千元,311核災後,甚至一度漲破2萬,若農會供應量不足,只能向外面貿易商買,或是看其他國家有無梨穗。

農委會估計,每公頃梨園需要100公斤梨穗,台灣最缺的新興梨穗,在日本其實是快被淘汰的品種,在日本佔比僅剩2%左右,國人較不愛的豐水、幸水,反倒是日本主流品種。

東勢農會專員何朝文說,日本強迫台灣進二箱新興梨,要配一箱豐水梨,有的貿易商甚至被要求1:1,但梨穗是賣方市場,台灣完全沒有拒絕空間。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果樹產業科科長陳立儀也不諱言,日本國內其實有很多更新、更好的品種,但人家重視品種權,不隨便外流,好的品種都留在日本,差的才給台灣,「與其賣梨穗,他們更想賣梨子過來。」

本土梨穗良莠不齊淪備胎

台灣並非無法自給,梨山可以種出新興梨,供應低海拔梨穗,目前台灣約有5500公頃梨園,農委會預估,台灣有嫁接需求的面積接近4000公頃,約40萬公斤梨穗,日本目前佔三到四成,2012年正式開放進口的中國梨穗則不到一成,其餘六成都是由梨山供應。

看起來,台灣似乎不用這麼依賴日本,但事實是,農民嫁接後發現,梨山梨穗品質還是不如日本,東勢梨農池雨森認為,梨山低溫還是不若日本,加上這幾年越來越熱,花苞品質受影響,甚至不開花;何朝文也說,許多農友反應,台灣梨穗良莠不齊,結出來的果實較小,比日本產量少了10~15%,而且外型較不漂亮,「所以有日本梨穗當然用日本的。」

造成台灣梨穗品質不佳另一關鍵原因是,梨山雪梨價格好,不少人在新興梨母樹上,同時嫁接雪梨,但雪梨是晚生品種,經常到了12月、梨樹葉子已經掉光了還在採收,但低海拔的寄接梨12月就需要新興梨穗,若採完雪梨直接剪穗,枝條無法休養生息,蓄積的營養不夠,品質自然差。

因此即便梨山新興梨穗10公斤只要8千~1萬元,幾乎是日本一半價錢,仍然只能淪為備胎,農民只在日本梨穗不夠,或者開花不順需要重新嫁接時,才勉強想起國產梨穗。

農政單位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問題,2006年,農糧署就進行「國產梨穗優質供穗體系」,輔導和平農會,在梨山建立40公頃「國產梨穗供穗園」,病蟲害、花苞等品質規格比照日本梨穗。

陳立儀說,梨山供應本土梨穗綽綽有餘,現在供穗園已經有110公頃,以新興梨為主,禁止嫁接其他品種,透過技術服務團,教導供穗農民土壤改良、肥培管理等,目前品質、產量,已經不輸日本,「現在問題是農民觀念改不過來,其實國產梨穗便宜又好用,但一定要向農會申請,不要隨便找人買。」

產區附近,可見許多花苞店販賣梨穗。

採穗收益不穩定,農民沒誘因

農糧署預估,梨山的供穗園面積只要翻倍,就能完全取代日本梨穗。然而,一位曾經參與本土梨穗供應的產業人士卻沒那麼樂觀。

他觀察,雖然現在有上百公頃供穗園,但申請的人並非一定會供穗,「最大問題是沒誘因」,生產果實和產梨穗有衝突,若要確保枝條營養足夠,果實就不能太多,至少得犧牲三分之一產量,而高山梨子價格好,梨穗價卻不穩,全看當年日本進口順不順,政府沒有限制進口量,也不保價收購梨山梨穗,更沒補助採穗農民降低生產成本,「一些農民當初配合政策後覺得被騙,一個一個都退出了。」

本土梨研究重鎮台中農改場表示,其實梨山環境條件好,生產溫帶梨穗不是問題,但國產梨穗價格和日本進口量有連帶關係,若輸入不順,本土梨穗一斤(600公克)收購價飆到6、700元,梨農就會拚命剪穗,3、400元時也會有人剪,但若到200元以下,就沒人會刻意留穗了。

農業試驗所曾在「2010年宜蘭地區果樹產業發展研討會」專刊提到,應建立「採穗不採果」供穗區,和一般專門產果的新興梨園做出區隔,專門針對產穗栽培管理,提升穗的品質,並建立專屬採穗區的病蟲害防治網,梨穗只出不進,避免帶入病蟲害。

設立採穗不採果專區,嚴防疫病進入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產業人士也認為,若要供應優良的梨穗,勢必得走向「採穗不採果」,但高山梨農大多不願意,政府一定要出面支持。

例如在先前違法使用、如今被政府收回來的的高山農地,建立採穗區,嚴格規定只能嫁接日本第一代梨穗、單一品種,農會、合作社可共同出資,用比較友善環境的方式栽培,「只要15~20公頃,就能取代日本梨穗一半的量,不用再看國外臉色。」

這個方法同時能為爭議多年的高山農業和環境保育,找到可能的解套方式,因為若不採果,就可減少農藥、肥料使用,由政府輔導建立採穗區,也可兼顧水土保持。

走進東勢,可見大片嫁接的梨園。台灣對梨穗大量依賴進口,建立採穗專區成為健全台灣梨產業的方式之一。

不過,農委會對本土梨穗現有模式信心十足,陳立儀說,目前並無補助採穗園的構想,梨農雖然產量變少了,但相對也減少套袋、採收的工,只要剪完穗就有收入了。

對於農政單位的態度,好幾個農會都搖頭,並直言,2015年本已談妥進口韓國梨穗,但同年5月,韓國卻檢出梨樹重大病害「火傷病」,立刻禁止輸入;日本雖不是疫區,但全球貿易盛行,難保其他國家的病毒進入日本,一旦日本成為疫區,台灣梨產業該怎麼辦?

此外,長期依賴他國梨穗,讓走私層出不窮,也增加病蟲害輸入風險,目前台灣非火傷病疫區,在國際貿易上可禁止疫區輸入,若台灣成為火傷病疫區,勢必面臨其他疫區國農產品扣關,農委會對提升本土梨穗品質應該更積極。

另一位農會人員認為,不是要長期補助使用本土梨穗,而是在一開始提供農民誘因,建立本土梨穗品質,寄接梨農覺得本土的穗品質好,形成市場後,再慢慢減少補助,讓本土梨穗自給自足,才是保障農民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