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百工圖】秧苗快快長 育苗業

每年一月,邱水清家門前的麻雀總是特別多,鳥看準了育苗的日子要開始了,在冷藏庫放了四個月的種子才剛浸入水槽裡,牠們就擠在最近的電線桿上嘰嘰喳喳等著,邱水清除了放放鞭炮嚇鳥,也沒想多做什麼,反正鳥吃剩的就是人的。

不只是鳥,靠過來的還有農民,騎車經過的,散步走過來的,不必開口打招呼,農民只管伸手一撈剛放掉水的浸種,看看今年稻穀發芽的狀況就走。

這些稻穀泡水五天後,放掉水瀝乾兩天,準備下秧盤了,邱水清經營的柯林水稻育苗中心也找來了足夠的人手,已經操勞了二十多年的半自動的機器開始運轉後,在山貓協助下,一人負責鏟土上輸送帶,一人排空盤,一人加種子,兩人合力疊秧盤,最後一人開堆高機收齊在空地。他和妻子則在旁巡視指揮、調整機器,至少要有八人同時忙碌著。

堆疊整齊的秧盤,蓋上帆布保溫,三天後會冒出小芽,必須立刻出綠化場,秧盤一一平放,拉上白色不織布,進行二次催芽;

若老天爺賞臉,天氣持穩,二至三週後,秧苗長到比一個拳頭的高度多一根指頭時,就可以通知預定秧苗的農民或代耕業者來捲苗,帶回自家田地插秧了。為了把握短短一個月的育苗期,邱水清早就準備好下一批預備出綠化場的秧盤,如此十天一個循環,可育苗三次,共十二萬盤秧盤,提供六百甲田使用。

育苗結束,邱水清也和其他農民一樣開始種稻,顧好採種田是他接下來半年內最重要的任務,他種了四種稻子,秈10、高雄145、台梗8號、台南11,除了台南11不在宜蘭縣推廣的範圍,必須自行向熟識農民買種子,另外三種都有政府補助。

這是源自日治時期的水稻三級繁殖制度,由農試所使用原始種苗種「原原種田」,原原種再交由契作農家種植「原種田」;邱水清每年向其申請原種,種植「採種田」,提供一般農民秧苗。為了確保純度,每年收割後,他都會寄上一定比例的種子到種苗檢驗單位抽驗,檢查發芽率、純度與異品種,這份檢驗報告是來年販售秧苗最好的證書。

在邱水清的印象裡,這套育苗制度至少已經推行半世紀,當時政府為了引進日本稻作機械化技術,以動力插秧機取代手推插秧機,集中育苗觀念開始萌芽,當時以一村一育苗場為目標,一鄉至少十場,吸引了邱水清的叔公投入,他的爸爸在63年開始加入,不僅將原本全人工的育苗作業發展至半自動,一天兩千箱的產量也逐漸上升至一小時六百箱,同時還可代耕二、三十甲田地。

民國73年,他從工廠離開,回家接手,三年後,選擇放掉增加到七十甲的代耕工作,改而從其他代耕業者那接下他們無法負擔的育苗量,育苗量從兩萬箱開始一年增加一萬箱,最後飆升至十二萬箱,他終於喊停。

他和其他育苗業者一樣遇到了多重困境,一是缺工問題浮現,

他沒有足夠的工人處理更多秧苗;工人型態也轉變甚大,以前的工人以農村原有的勞動力為主,各家阿婆大清早集合了,做完了整批種苗才離開,現在的工人有些是板模工,有些是種菜種田的農人,趁著春節前後的農閒期來打工,八點上班、五點下班。

 

另一個問題是插秧機的進步造成插秧時間縮短。

以前宜蘭一期作插秧時間約為立春到清明(二月初至四月初),現在變成雨水到春分(二月中至三月中),這是因為插秧機速度加快,從一天一、兩甲地,提高至一天四甲地。這讓育苗成了和時間賽跑的一場比賽,也成了育苗場擴廠最大的限制,再大的場也僅能做到二、三十萬盤,無論如何,都必須在一個月內完成,無法像工廠一樣天天作業。

但最讓人煩悶的是農村人際關係的改變。

隨著年輕一代接班,育苗竟也出現削價競爭的問題,育苗技術提高,讓新一代育苗業者輕易產出超出預定量的秧苗,再減價吸引農民購買;而這一代的代耕業者也有了新作法,他們到多個育苗場預定,看哪家能配合上自己工作期就向誰拿,時間趕不上就作罷。遇到這種信用不佳的客戶,邱水清也只好悶著頭把剩下的秧苗改成自種,來年謝絕聯絡。

他算一算,以前一盤秧苗賣26元,現在賣35元,工錢卻從一天800漲到1500元,種子從100台斤1200元,漲到1800元,一盤成本近30元,每盤利潤約5元,一年收入七、八十萬,雖然不至於賺大錢,但要維持一個家庭生計還不是問題。

所以他三年前把兒子也叫回來了,反正當軍人的兒子提早退伍後,工資也是兩三萬,而這一行至少自由多了,除了育苗時忙幾個月,其餘時間顧好自己的十五甲地就好,畢竟只要台灣還種水稻,育苗業就不會消失,頂多是隨著機器汰舊,變得更自動化。

邱水清也說不上來自己究竟喜不喜歡這項工作,他自認也沒別的事做得比別人好了,照顧種苗就像養育新生兒,他會盡力讓這些苗長得健康,未來有較好的底子對抗病菌;等到交到農民手裡,就要看老天爺怎麼對待、人為照顧的方式了。

偶爾,他會到處巡巡走走,看看自己賣出去的秧苗長得如何,種得好的讓他欣慰;管理狀況不佳的,他也會捨不得,只能略為暗示的和農民討論種植方式,給點建議,畢竟都是家裡出去的孩子嘛。

育苗關鍵字

秧盤的土

自行育苗的年代,以木盤作秧苗,挖取自家田土即可,但現代大型育苗業者必須向縣府申請,在八月之後向棄土場買土,以邱水清育苗規模約需要五百立方的土,以一卡車載十五立方計算,每年需三十台卡車載送,而每一台車的土要三千元。這些原土經過機器篩選後,會淘汰掉百分之一的廢土,廢土可用來補田地低窪處或作田埂,篩選過的土直接室溫保存在倉庫,等待育種時二次篩土。為了避免東北季風來了以後,土壤太過潮濕,這些作業在中秋前一定要完成。

從棄土場運來篩選過的土直接室溫保存在倉庫。(攝影/黃世澤)

種子

宜蘭一期稻收割後,將採種田的種子冷藏在8~12度的冷藏庫,邱水清育六百甲的土地規模,需預備種子38噸,而密閉式的現代冷藏庫解決了農人過往最害怕的鼠患問題。

邱水清放置於冷藏庫中的稻米種子。(攝影/黃世澤)

綠化場

二期作休耕中的田地,必須方正才好作業,邱水清十塊綠化場有自己的、也有和鄰人相借,不僅要付租金,放掉水的田地容易長草,最後還要打地、整田,才能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