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百科】禽疫當前,何種飼養較抗病?先搞懂這些再說!

為了降低禽流感病毒傳播的風險,阻絕野鳥與家禽接觸成為最高的防疫原則之一,因此各種家禽的禽舍從嚴到寬須符合「密閉式」、「非開放式」、「半開放式」等不同標準。不過這些名詞究竟有何差別?農傳媒透過圖解、並綜合台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周崇熙的解說,帶您一次搞懂。

開放式禽場爆發禽流感的風險最高,過去許多水禽的飼養場便採這種方式。對野鳥來說,露天、沒有圍網的飼料桶提供飽餐一頓的大好機會,也因此可能將禽流感病毒傳播給家禽。

周崇熙表示,在雞隻生產系統中,常稱的「水簾式禽舍」(或者環控式雞舍)是一個完全密閉、不見陽光的生產系統,空氣的進入都是由風扇抽入,光線也是由舍內的燈光系統控制。因此這種設置就稱為「密閉式養殖」。

綜合農委會畜牧處的介紹新式生產禽舍標準作業手冊水禽場生物安全及密閉性禽舍標準管理準則,外界空氣會先從水簾端進入禽舍,穿過噴有水的巢狀水簾片時降溫,接著透過導流板(布)引至另一端,最後藉風扇一併將二氧化碳、氨氣及粉塵抽出排除,維持舒適的生長環境;目前水簾式飼養則主要應用在白肉雞身上。

周崇熙解釋,「非開放式養殖」的變革,簡單地說就是能讓陽光透進,所以它可以是採「透光帷幕」或「透光屋頂」達成效果,也可以更進一步採「細目鐵絲網帷幕」,不但能透光,也能透風,但最重要的是水禽「非開放式養殖」仍是一個室內水源的獨立生活空間,不會有任何野外鳥禽能進入禽舍。

根據防檢局的定義,非開放式飼養也需滿足兩個要件:一是不與外界禽鳥接觸,二是要具遮蔽物或頂棚,不讓野(候)鳥排遺掉落至禽舍內。

周崇熙說明,對於已有防鳥措施的禽舍,只要仍有機會與野禽接觸,就歸類為「半開放式禽場」。

他補充,不管是「透光帷幕」、「透光屋頂」或是「細目鐵絲網帷幕」,對於原本就是甚麼都沒隔離的「全開放式」禽舍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投資,甚至可能牴觸建築法規,所以在業界、學界、政府三方的多方討論下,政府堅持了「降低與野外禽鳥接觸」的最高指導原則,業界也在多數小農可負擔的成本下,產生了「半開放式」禽舍的折衝。

 

周崇熙說明,野外禽鳥進入飼養場的最大目的就是採食飼料。因此在飼料餵飼區增加阻隔設施,理論上是可以防止絕大部分野鳥的進入。依照這個立論,在鋼架上架設網目,讓飼養的水禽能越過,但空中飛行野禽不能穿越的設備,就是「半開放式」的基本要件。

周崇熙表示,離開餵飼區域一定距離之外,仍是飼養禽類與野禽可以接觸的生活空間,雖然不能像「密閉式養殖」或「非開放式養殖」那般完全阻隔,但已算是權衡農戶經濟負擔與疾病傳播之間,雙方能交集的平衡點。

半開放式飼養也有較為簡單的版本,僅在飼料桶周圍圍網,不過如此一來吸引野鳥的風險也較高。過去更曾見到底部圍網不夠確實、虛應故事的情形。

根據各縣市「H5、H7亞型禽流感防治措施」,禽流感復養場、陸禽場都應該採非開放式、甚或密閉式飼養。不過對於未爆發過禽流感的放山雞、水禽場,在達到一定日齡後,就可以採用半開放式飼養。

周崇熙說明,最早的想法要求水禽類的養殖也必須使用「密閉式養殖」,完全阻隔與野外候鳥的接觸機會。但是水禽業者認為,水禽的飼養有兩個重要因素,大量的水(供水禽玩耍與梳理羽毛)以及充足的陽光。「密閉式養殖」無法提供足夠的水,更遑論陽光的照射,而作為水禽重要獲利產品的羽毛,若沒有陽光滋潤會不漂亮。

他也補充,有關水源的問題,畜牧的專家提供了泰國養鴨的經驗,只要室內有水盆或水道,就足夠滿足水禽對於水的需求;然而,有充足的光線照射,不能排除會對於羽毛更好,所以就從全不見光「密閉式養殖」,進展(或寬鬆)到了「非開放式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