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農八部】理論、實作、行銷 打造全方位農業人才

口述/ 吳明昌 採訪整理/ 陳韻晴

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長吳明昌直指農業教育不能單倡理論,更要強調實作,培養學生盡早成為企業所需的人才。吳明昌曾任職民間食品加工廠,擅長食品加工、食品產業經營等,也曾輔導臺商在海外經商拓點。兼具學界與業界經驗,認為農業教育的內容應與產業密切接軌。

談到農業教育,以屏科大來說,農專時代,課程規劃強調實作大於研究,然而升格為大學後,研究表現亮眼,實作卻相對忽視。企業一向希望人才具備實作能力,學校應該考量學生日後能為企業愛用,不能單教授理論知識。

現在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擁有專業知識,特別增設實習課程,積極與企業需求連結,避免彼此脫節。屏科大自有牧場、農場、林場、工廠等實習場地,雖然學生能從中學習實務工作,但整體來說,學校場地難免與業界場地有些落差,僅在學校實作其實還是不夠,必須和企業合作才能獲取更多經驗。

例如,近期屏科大農學院與大江生醫、達觀國際都有產學合作,學生除了進修理論知識,也實際到企業單位參與實務,提早接觸業界動態,以提高競爭力。

我們鼓勵學生「先就業再畢業」,一邊工作一邊唸書,並應屆畢業。在既有課程架構中,傳統理論依然重要,同時納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調整課程設計。以食品科學系為例,除了產品開發,也增設食品行銷課程,提供行銷管理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展露產品優點,尋求曝光機會以開拓市場。

現在從農不如往昔,不僅要能栽種作物,也要懂得行銷操作,整合各方人力和物力,擴大產量形成大型組織,成立品牌,追求應有的利潤。

學生要活用腦袋,並培養多元能力

當老師的思維漸漸轉向,學生的思維也要跟著改變。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老師不可能傳授所有知識,老師僅是啟發者,學生入門之後,應該主動學習,培養自學能力,其中尤以思維訓練最為重要。我覺得未來農學院學生的優勢,在於思維能力。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上課時,不是死背課本,而是確實用理論知識扎根作基礎,進而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分析、辨別、內化,當遇到問題時,懂得如何發問,後續能順利得到解答。

思維能力是帶著走的能力,學生畢業離開學校之後,在職場上要能勝任工作要求、與人競爭,關鍵就在思維能力,看誰懂得想辦法替老闆解決問題。過去的教育方式讓學生的思維較為單一且閉鎖,現在應該朝向開放、多元發展。

屏科大農學院提供學生許多出國的機會,例如,選送學生到世界各國當交換學生、參與國際會議與比賽等,促進學生拓展視野,陶冶遠見、國際觀。另外,農學院開設3大類學程:農業學程、產業管理學程、以及品質管理學程,共22門課,涵蓋領域之廣,學生的學習範圍不再囿限於單一科系。

我發現,單一科系所學已經無法配合企業需求,「現在的工作講求多元能力,」我們開設各式各樣的學程,希望學生學習「跨領域的能力」,以爭取更好的發展。舉例來說,臺灣近年頻傳食品安全疑慮,很多問題都是源頭管理不佳所致,自己生產的東西,必須自我把關才可靠,如果主修「食品科學」的學生輔修「源頭管理」,便能整合雙重能力,一併掌握源頭與製程,補足此領域之不足,顯出價值與貢獻。

「整合」是時勢所趨,農學院各科系的消長亦然。放眼農業教育的過去與未來,不難發現多間技職農校紛紛轉型,莘莘學子就讀大學農學院的意願也明顯降低。我不諱言,隨著少子化、社會型態變遷、行業類別日益多元等多重因素影響,屏科大農學院的招生人數的確變少,學校應該從宏觀的角度思考科系整合的可能性,整合傳統科系與新興領域,使彼此相輔相成發揮最大效益。

積極投入農業,追求自我實現與工作價值

面對農校學生,我知道他們因為學習環境位於郊區,做事態度通常較為保守,我希望學生不要畫地自限,應該勇敢接受挑戰,不論是否有信心,都要認真做好本分,「只要肯作,就會有收穫」。農學領域愈趨廣博,第一線生產的勞力活動只占一部分,其它還有嫁接種苗、有機技術、化學肥料等領域值得鑽研,相信學生努力不懈,都能找到專屬的一片天。

我期許農校學生未來就業,首要思考如何創造價值。當今許多企業無法創造價值,僅是壓縮成本,此非明智之舉。學生以後從農,應該致力追求產品品質,「為什麼同樣的產品,別人售價10元,消費者卻願意花15元買你的?」,仔細思考自身的價值何在,並嘗試創造出來。

另一方面,別忘了「創新」,臺灣農業正在朝科技化、精緻化逐步邁進,要懂得善用新興科技輔助農業工作以提高效率,例如利用無人飛機低飛噴藥、或是將太陽能應用於農業等。大家一起努力、成長,攜手促進臺灣農業更好的發展。(原文刊載於豐年雜誌月刊2016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