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池也有生態系,顏啟仁怎麼變成產銷履歷達人?

文、攝影/ 趙敏

為了讓農產品具有追溯性,保障消費者吃得安全又安心,農委會從2007年力推「產銷履歷農產品制度」,目前已有超過1700位業者加入。高雄市路竹區的岩喜屋水產負責人顏啟仁,因嚴格把關鱸魚養殖過程,獲得「105年度產銷履歷達人」獎。

然而,即使前端養殖場已做到產銷履歷認證,但是礙於相關規定限制,如果要往加工發展,則還需與有產銷履歷認證的加工廠合作,才能貼上認證標章,使得生產端難以推廣到消費端。顏啟仁盼政府能減少阻礙,讓有認證的優質產品充分反映到收益、拓展用途與通路,才有機會鼓勵更多農民加入產銷履歷的行列。

具實驗家精神,挑戰不同魚種並採生態養殖鱸魚

擁有20年水產養殖經驗的顏啟仁可說是一位實驗家,從小就在魚塭旁長大, 因每隔一段時間,養殖市場的某些魚種會因愈來愈多人投入而普及化,為了與市場區隔,他不斷挑戰養殖不同魚種,從吳郭魚、福壽魚、虱目魚到石斑魚都養過。

顏啟仁過去在養殖鰻魚時,1989年立大農畜興業公司開發浮狀飼料請他試用,發現可減輕以往用鰻粉造成多餘的飼料浪費、水質不清澈等不便性,期間也接觸到鱸魚的浮狀飼料,並對鱸魚的養殖技術有所涉獵。

爾後因鰻苗資源受氣候、海域及捕撈影響而日益減少,種苗價格居高不下,養殖風險變大,顏啟仁改養金目鱸魚,並在2012年通過鱸魚養殖產銷履歷認證。 顏啟仁的養殖場位於高雄市路竹區,附近空曠且沒有其他養殖戶,可以減少外界病媒的傳播,除此之外,為了建立魚蝦的疾病防火牆,他降低養殖密度,讓鱸魚有良好的生長空間,並採用金目鱸魚與白蝦輪作,可減少養單一物種的疾源。

他通常會在清明節左右下苗,10月收成後,清池、曬池再養殖白蝦,到明年3月白蝦收成後,整池完再養鱸魚;另外,他也在池內兼養吳郭魚和虱目魚,這些「工作魚」可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吃掉鱸魚未吃完而沉積的飼料和藻類,這樣的生態養殖方式可大幅減少寄生蟲和減少用藥。

用浮狀飼料可省工、省電費保存、水質變乾淨,鱸魚的換肉率也更好。

除此之外,沿用浮狀飼料的觀念也是從養殖鰻魚時就確立。養殖池面不時可見球形的浮狀飼料漂浮,顏啟仁說,以前用生餌餵食鱸魚需要花人力切碎,如果鱸魚沒有食慾吃不完,剩餘的生餌會沉到池底使水質變得混濁。

改用浮狀飼料後,先灑部分飼料測試鱸魚當天的胃口,假如胃口好再多灑,多出來的的可以再撈上來當雞的飼料,如此一來,不僅省工、省電費保存、水質變乾淨,鱸魚的換肉率也更好,「魚和人都變輕鬆了,」顏啟仁笑著說。

生產端已有認證,但進到加工也需有認證,不利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 目前顏啟仁的金目鱸魚主要販售通路為傳統通路、靠寫部落格和口碑建立的網路購買族群,也有出口到澳洲。

不過,走傳統通路交給魚販送到拍賣市場,滑溜溜的全魚難以貼上產銷履歷標章,價格其實跟沒有產銷履歷的鱸魚差不多,因此,他認為未來如果要長遠經營,除了生產,更需要朝品牌化和加工發展,尤其現代人忙碌,對已處理好的漁產品也有需求。

然而,顏啟仁卻遇到棘手的問題,即使養殖場已做到產銷履歷認證,但要進一步製成加工品如魚排,則因面臨法規限制而無法貼標上架。舉例來說,加工廠如果沒有產銷履歷認證,就無法在外包裝貼上產銷履歷認證標章,沒有標章便難以被通路認可上架。

顏啟仁的養殖場即使已做到產銷履歷認證,但要進一步製成加工品如魚排,則因面臨法規限制而無法貼標上架。

可惜加工廠通常只願意接大量的訂單,且加工廠認為申請產銷履歷認證需要被監督,負擔量會變大,所以現有產銷履歷認證的水產加工廠並不多;另外,雖然顏啟仁在嘉義有找到一家專做鱸魚加工的產銷履歷認證加工廠,但距離養殖場過於遙遠,不利運送,「這是很大的缺口,法規的限制使得生產端無法連上消費端,」顏啟仁言語間透露無奈。

對於養殖端在加工方面遭遇的困難,農委會漁業署養殖漁業組水產品安全科科長洪柏懿回應,生產的全魚獲得產銷履歷認證後,如果要做初級加工三去三清,即去腮、去鱗和去內臟,養殖戶只要依照「臺灣良好農業規範」處理,並經驗證機構認證通過,就可以在包裝上貼標章;但是如果要做深層加工如輪切或片切,則需找有產銷履歷認證的加工廠合作。

目前在收益方面,顏啟仁還無法感受到產銷履歷認證帶來的好處,但因為平常養殖過程已建立隨手記錄的習慣,並以生態養殖方式照顧鱸魚,之後仍會繼續做下去。他建議,政府既然花了許多心力推廣農民做產銷履歷認證,應該要讓產品也容易上市被消費者購得,如此才有誘因鼓勵更多養殖戶加入,建立安全又安心的產銷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