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郭魚從麻雀變鳳凰,葉哲維養台灣鯛前進歐美市場

對土地多一分疼惜,就多一分永續的可能。「社會責任」是未來各行各業必備的觀念,養殖業做好環境照顧,朝生態養殖的方向轉型,才能替自己的產品提昇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從一尾被人嫌棄、有土味的吳郭魚,到外銷歐美、東亞成為優質水產食材的臺灣鯛,是年僅36歲的葉哲維寫下的臺灣奇蹟。

原本念商業管理的葉哲維,不忍父母親長期從事養殖的辛勞,30歲那年決定返鄉承接家業,替傳統養殖業尋找轉型契機。

嚴格說來,葉哲維算是第三代的經營者,祖父在魚市買賣起家,父親於1995年成立東晟水產,正式踏入養殖業。葉哲維接手後,更將養殖結合魚品加工與銷售。一條龍的作業,是東晟最大的特色。

為了提昇自己的養殖專業,除了父親的傳授之外,葉哲維也積極透過「農民學院」進修,學習養殖知識,也與學員相互交流經營心得。

東晟早在葉哲維接手之前,就有了ISO22000、HACCP、CAS、產銷履歷等國內認證。但這樣似乎還是不敵「量大價低」的國際市場壓力。

2011年,葉哲維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參觀「歐洲水產展」時,看見國際鯛魚交易市場上,開始推廣ASC認證。反觀國內似乎沒人知道,這也讓他看見自家產品的發展契機。

回臺後,葉哲維取得申請文件,逐一翻譯並著手改善魚塭的養殖條件。

ASC認證,從養殖用水、水質、飼料、疾病、動物福利、環境社會和諧到勞動人力,七大標準繁雜細瑣。

按照ASC的嚴格規定,東晟的魚塭不抽取地下水,只好取用雨水,還必須定期空出一定比例的魚池做蓄水與休養生息之用。

葉哲維認為,這樣的改變不但能夠減少環境負擔,也能避免地下水來源不佳污染魚池。透過定期的水質抽檢,就能有效保護、維持水質的穩定。

真正的挑戰,在於生態控管、減量飼養。在不濫用藥物的前提下,如何維持水質自然平衡,考驗養殖業者的智慧。

對此,葉哲維採用草魚負責藻類與雜草的清除,大頭鰱對付排泄物與藻類。為了符合動物福利,每池飼養量必須減量三分之一。

葉哲維飼養出的台灣鯛。

飼料上,ASC會特別關注產地產期,避免成分來自於濫捕的海魚。此外,他依照長期飼養經驗,使用「少量多餐」的獨家餵養方式,讓魚隻維持一定的活力。

葉哲維發現,依照ASC認證要求飼養的臺灣鯛,整體收獲量雖較傳統密集式飼養量來的低,但有了舒適的空間和平均的攝食習慣,不但成長快速,體型也均一,身價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整個ASC認證申請過程,葉哲維耗資上百萬元,經過一年多考察與驗證,在公司同事與專家的努力之下,於2013年底順利取得認證。

遠眺魚塭,紅冠水雞自在翱翔、追逐,其他季節還有高蹺鴴來此棲息。葉哲維認為,取得ASC認證最大的欣慰,在於看見永續的成績與價值。

現在的東晟,有了世界頂級、僅少數漁場通過的認證,輔以先進的加工技術,生產的臺灣鯛魚片符合國際的衛生標準,吸引許多來自先進國家的訂單。

葉哲維成功替自家產品打開國際市場,他更希望拓展國內通路,未來預計集結優質、有理念的養殖戶與產品,透過共同的合作平臺,提供豐富、多樣的認證水產品,提供國人採購。

臺灣鯛小檔案

ASC認證的臺灣鯛,無藥物殘留疑慮,魚肉口感扎實,Q彈清甜,入口即能感受到鮮味在口中綻放,不輸海魚滋味,是優質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

捕撈後,再透過一天的清水飼養,清除體內雜質,能達到生食的標準,是日本、韓國當地生魚片市場的新寵。

東晟水產經營者葉哲維。

(原文〈葉哲維-東晟水產〉刊載於《鄉間小路》2016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