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雌激素是禍首?養殖漁民面對飼料成分不明才是痛

媒體報導烏魚水產飼料是否含有雌激素的疑雲,雖無證據引發食安問題,卻凸顯台灣養殖漁民面對水產飼料成分不明與品質管理不佳的長期困擾。雖然《飼料管理法》要求飼料必須標示成分,但大多廠商都沒100%標示,漁政單位稽查頻度與強度不足,養殖漁民不知自己買來的飼料產品是否有未知成份,飼養過程出現問題,懷疑買到劣質飼料卻無從追查,求助無門。

其實早在2015年4月13日,台灣銷往中國的蝦苗飼料即被驗出酸價過高與含有牛羊成分,而遭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警示將加強台灣輸往中國的蝦苗飼料檢查頻率。最近也有水產養殖戶想取得清真食品Halal認證,想向飼料廠確認飼料成分內容,卻因飼料廠視為機密,無法取得清真認證而眼睜睜看著商機溜走。這都凸顯國內的水產飼料品質管理有很大改進空間。

資訊不透明,養殖戶不知飼料來自哪

《飼料管理法》第14條規定,飼料或飼料添加物銷售前,必須在外包裝標示成份、主要原料,但實際上,飼料袋通常只會標明粗蛋白質、脂肪、灰份、微量金屬、魚粉等等,其他都屬商業機密,不對外公開。

在台東養蝦的青年漁民李俊叡說,現在只知道飼料大概組成,例如蛋白質多少,廠商不會標確切成分,漁民只知道斑節蝦要吃廠商出的斑節蝦飼料,白蝦吃白蝦飼料,草蝦吃草蝦專用飼料,「希望知道更多飼料成分,現在的標示很籠統」,看到袋子上寫魷魚膏、魚粉,問廠商是哪來的,他們也只講個大方向。

飼料成分資訊不夠透明,成為漁產養殖管理上的盲點。(攝影/趙敏)

長期關注永續海鮮的「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指出,很多水產末端檢驗出問題,回頭去追,才知道原來早在飼料就出問題了,但漁民要求公開成分,業者也不願意,即便換其他家飼料,還是面臨一樣狀況,因為台灣飼料廠是寡占市場,幾乎都沒按法規標示所有成分。

養殖石斑、鰻魚的瀚頂生技技術總監賴玨光說,魚粉是飼料蛋白質主要來源,但因價格越來越高,有飼料廠會以一公斤10多元的雞肉粉,取代70多元的魚粉,但會影響肉質,因飼料成分沒公開,養殖戶完全不知道。

應要求清楚標示,給產業一個選擇

賴玨光和徐承堉都不約而同表示,落實法規、要求飼料廠公開成分,才能促進產業發產。

伊斯蘭市場近年成為台灣外銷重點,輸入的產品必須符合「Halal認證」,不能含酒精、豬肉等,但徐承堉說,曾有水產業者想申請,卻因不知自己的飼料有無含豬肉成分而作罷,因為沒有任何一家飼料廠願意說。

再以飼料中最重要的蛋白質為例,業者除了用禽畜肉粉取代,有些還會加植物性蛋白如大豆粉,但魚蝦對植物性蛋白的吸收,不如動物性蛋白好。徐承堉表示,並不是完全不能用植物性蛋白,而是要用在適當的物種,草食的虱目魚、吳郭魚就很適合,但動物性蛋白需求高的鱸魚就不行,這些都需要飼料廠公開交代蛋白質來源,養殖戶才能判斷,也才能建立科學管理機制。

賴玨光則說,公開飼料成分是基本,除此之外,農政單位應該也要針對可能添加的違法物質,加強監測,比方國外目前有什麼最新的油脂抗氧化添加物,或是學術單位已經建立的檔案資料庫,「基本上有什麼常用的違法物質,業界都知道。」

落實全成分標示無困難,關鍵在執行力

對於產業要求,主管水產品的漁業署態度很消極,副署長黃鴻燕回應,動物飼料管理是農委會畜牧處業務;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則表示,動物用藥有要求公開成分,但不用公布比例,業者使用大豆、玉米或是魚粉等,理應要公開,不過畜牧處是制訂法規,水產飼料主要由漁業署管理。

大多飼料廠以商業機密為由,不想公開資訊,但是徐承堉和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冉繁華都表示,公開資訊技術上來說沒問題,食品業者都可以標出原料了。

冉繁華表示,所有原料進去飼料廠,都要登記貨號貨品,清楚標示,主管機關可以查核有無屬實,或用PCR(聚合酶連鎖反應,一種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比對,透明化對產業是好事。

事實上,已經有飼料廠將大部分成分標出來,卻反而遭到同業誣陷攻擊加了不該加的金屬,但某些微量元素其實是魚蝦必備的營養,含量很微少。飼料廠人員無奈地說,「全標示其實沒問題,但水產知識也要跟上」,許多人對食安的恐慌源於知識不足,透明化標示、追求食安是必然趨勢,但同時要花時間教育消費者、養殖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