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金車咖啡廣告拍攝地—古坑華南,國小師生如何聯手賦予老社區新生機?

文、攝影/洪嘉鎂

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日治時代曾開拓出美麗的石梯田,一度成為咖啡廣告取景地,但隨著人口老化,石梯田就此荒廢,在地的社區發展協會和華南國小不甘家鄉沈寂,主動整理田地,感動了原本對於社區事務不感興趣的居民,一起動手重現石梯田,甚至捐地捐屋,經營背包客棧,還有青年進駐規劃小旅行、伴手禮,所得支持社區醫療專車,眾志成城,期望讓華南社區重現生機。

華南社區內隱藏著日治時期建設的石梯田,透過社區、學校、政府三方協助,讓土地重現美景。

社區與學校協力,希望能找回年輕人

從古坑鄉市區駛入華南社區共生田教育園區,沿途植物越來越茂盛,沒有在地人帶路,根本難以發現這裡隱藏著可以鳥瞰鄰近嘉義縣梅山鄉的秘境,金車咖啡還曾在這裡拍攝廣告

共生田園區的誕生與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2005年華南國小面臨廢校危機,陳清圳與社區合作協助學校轉型,也建立華南社區醫療站改善社區醫療狀況。

華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清極指出,過去華南社區人本來就不多,這些年社區人口逐漸老化、年輕人也不願意留在社區,為了找回年輕人,就與村長一起去拜託陳清圳,請他接下總幹事一職,協助社區寫計畫改善社區狀況。

剛開始社區居民對於社區發展、農村再生這些事情興致缺缺,配合度不高,但看到華南國小認真做,還有劉清極將自己的時間、金錢、體力都花在社區發展上,居民被感動而開始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華南國小主任楊惠寧表示,3年前陳清圳指著雜草叢生快變成森林的土地(指現在的共生田教育園區)形容過去他看到的美景,希望學校可以一起與社區合作,讓土地恢復原本的地貌,讓日治時代的石梯田能重獲新生。

共生田教育園區最上方的石梯田剛種下越光米,由於當地夏天水源豐沛,但冬天難以取得耕種水源,目前學校與政府正考慮循環利用學校的生活廢水,經處理後就能灌溉稻田。

透過公部門計畫經費挹注及學校、社區的努力,大家逐步將園區的山泉水管線、電線桿架設完成,而原本的廢棄工寮與水塔被改建為樹屋,土地經過整理之後,變成社區與學校的共用場域,楊惠寧指出,平常這些場域會作為學校的生態教育使用,學生會走上15分鐘的路程來上課,而未來會在園區及學校之間架設一條木棧道,便於學校與社區互動。

石梯田被整修完畢後,社區居民開始主動認領土地種植薑、芋頭、南瓜等作物,這裡便成為社區的共生田,收成的作物會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周拿到社區小市集販售,所得都回饋到華南社區醫療站,讓社區醫療資源得以維持。

青年回鄉規劃小旅行,讓觀光客享受大自然

除了社區居民主動投入社區事務,也有外地人被這片土地吸引而投入社區發展,經營Facebook土地零距離粉絲專頁的陳昱菁,因為有朋友在華南社區參與「青年回鄉築夢計畫」,在去(106)年7月也參與計畫投入社區事務,規劃一場場華南社區小旅行。

陳昱菁回憶,當時接待的第一批客人看到沿途的景色後,跟她說「怎麼會有人會想來這種地方」,但進入園區後卻非常驚豔,客人認為這裡風景很美,沒有人知道這個地方,這是個可以自由放鬆的秘境。

她笑著說,華南社區不是熱門觀光景點,旅客大多來自粉絲專頁預約,主要是小家庭或是自由行的旅客,因此可以享受到高品質行程,春天賞螢、夏天溯溪、冬天烘豆,還可以體驗洗愛玉、咖啡染布等相關活動,另外團隊也把社區80歲阿伯在圍牆上畫的圖案變成束口袋、徽章等文創產品。

陳昱菁投入華南社區規劃生態體驗活動,帶著遊客體驗當地特色外,也運用咖啡渣教遊客染布。

陳昱菁指出,居民平常就是務農,不太清楚規劃這些活動是在做什麼,這一年就帶著居民一起參與活動,介紹自己的家鄉,今年已經有居民對於活動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主動討論、參與、提出意見,社區變化很多。

劉清極表示,華南社區由八個聚落組成,社區居民年紀都很大,經營社區的人最少60歲起跳,8、90歲老人家參與社區活動都稀鬆平常,這幾年社區做出點成績,也有6、7個40幾歲的「年輕人」回來,居民看著社區成長也捐出自己用不到的老屋,整修之後變成可以容納20幾個人的背包客棧。

大專生洄游開發伴手禮,經費回饋社區醫療

今年大葉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有9位學生參與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在南投分局支持下選定華南社區作為駐村點,運用食品加工的專長為社區創造伴手禮,讓社區媽媽在大專生離開社區後,持續生產果醬、肥皂等商品。

團隊成員的簡如紜表示,整個團隊都來自於同間實驗室,從大學部到碩士班都有,實驗室教授相當支持學生進入社區駐點,甚至還親自造訪社區為居民上課。

簡如紜說,當初看到華南社區沒有什麼伴手禮,就想運用食品加工的專長,為社區創造商品,駐點後才發現社區不只缺少伴手禮,還有其他的問題,像社區有醫療專車接送居民到醫療站看病,但醫療專車的營運經費並未特別編列,得需要從其他地方支應,因此想到可以開發果醬、果汁、肥皂等簡單伴手禮,銷售後的經費可回饋給醫療站,讓專車繼續實行。

團隊在駐點期間運用蘋果、火龍果、鳳梨、芭樂等水果,甚至是NG水果,開發出果醬及果汁,另外他們也觀察到社區有很多小黑蚊,因此最近也嘗試運用社區種植的香茅開發手工皂。

大葉大學的學生運用當地生產的水果,設計果醬製作流程,社區媽媽只要按照流程即可生產果醬,就算團隊離開後,社區也能持續生產果醬伴手禮。

簡如紜指出,開發產品的初衷就是「讓社區可以自己做,回到社區本身需求」,以果醬來說,已經建立一套SOP,社區媽媽只要依循設定好的比例製作果醬,很容易就能上手,任何水果都可以製作,就算團隊離開後社區也能繼續製作果醬,目前團隊也嘗試對外接洽,希望讓這些果醬作為婚禮小物等商品販售,為社區帶來收益。

明年是行政院訂定的「地方創生元年」,華南社區的居民或許對這個新興名詞很陌生,但他們早已用行動走在這條路上。劉清極表示,社區需要改善的地方還很多,付出這麼多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年輕人慢慢回來,讓每個聚落都有年輕人。

推薦閱讀

《鄉間小路》飄著咖啡香的華南國小:小小咖啡豆,帶給孩子們的啟示

響應華南國小義賣咖啡支持社區醫療站,《鄉間小路》推出優惠合購方案,歡迎前往豐年農市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