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牙刷、紅蔾太空包種菇,看大專生洄游農村創意翻轉

文、攝影/ 林慧貞

紅蔾、杏鮑菇許多人都吃過,但你吃過紅蔾杏鮑菇嗎?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系進駐屏東霧台深山的大武社區,發現當地人習慣將採收後的紅蔾梗露天燒毀,相當可惜,學生多管齊下,以紅蔾梗取代木屑,製成太空包種木耳、杏鮑菇,最高可替代95%木屑;另外嘗試高溫加熱製成紅蔾生物炭堆肥,回歸土地種紅蔾,有效改善地力,今獲得第七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金獎。

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系以「霧谷勿藜」獲得金獎。(圖/汪忠信攝影)

今年循環經濟最夯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舉辦的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邁入第七屆,今年共有29隊參賽,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一大早就來到活動場地,一一走訪攤位,參賽學生熱情十足,除了喊口號歡迎,還為他戴上手製桂冠、一路餵食,讓林聰賢笑開懷。今年最夯主題莫過於循環經濟,有學生將廢棄甘蔗渣磨成粉,取代塑料做牙刷,海洋廢棄物也在巧手改造下變成浪漫燈飾。

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屏東大武社區案例。屏科大水保系三年前開始參與競賽,今年6名大二學生進駐大武社區,當地資源取得不易,盛產作物為紅蔾,做田野調查時,學生發現居民習慣將採收後的紅蔾梗,直接在田裡焚燒,再翻耕進土壤當養分,不過當地土壤孔隙大,養分留不住,學生和居民討論後,決定參考國際上最熱門的生物炭技術,高溫燒製紅蔾梗後,再製成堆肥,回歸土壤慢慢釋放養分,果然有效改良地力。

除此之外,學生還實驗將紅蔾梗依不同比例取代木屑,填入菇類太空包,減緩伐木,成功種出杏鮑菇、木耳、秀珍菇等,取代比例最高可達95%。

紅蔾梗可取代木屑填入太空包

指導教授、水保系主任許中立表示,大武社區並非要仿照台中新社,經營大規模菇產業,而是發展在地經濟,這些太空包已變成大武社區另類伴手禮,結合當地生態旅遊,讓消費者買回家自行栽培。

除了利用紅蔾廢棄物,水保系學生也發揮自身專業,用當地崩塌地的石板,堆砌成護欄邊坡,栽種符合當地生態的爬藤植物如九芎、朱槿、營多藤等等,自然固定邊坡,一改水泥工程思維,得到評審一致好評。獲獎剎那學生忍不住歡呼,參與者許誌麟坦率表示,一開始進去當地人都持觀望態度,「每天砌9、10個小時石板,一直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在這裡。」後來認真感動居民,紛紛下海一起動手,還傳授砌石板秘訣。

培養人文關懷翻轉教育

大武社區地處偏遠,從高雄高鐵站出發還要2個半小時,距屏科大也要1個半小時,駐村期間學生還曾遇到颱風緊急下撤,許中立說,以往水保系實習都是做工程,缺少人文、社區關懷,透過這個競賽讓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有限資源解決問題,增加責任感,「這樣的教育才有意義。」

許多參與競賽的學生也都跟社區結下革命情感,將社區居民當成自己家長輩,上台頒獎時不分男女都紅了眼眶,連社區居民都忍不住落淚,場面令人動容,學生邊哭邊說,雖然競賽結束了,但未來會繼續服務社區。

今年還首次出現國際隊伍「越南胡志明市農林大學(Nong Lam University HCMC)」來臺駐村,協助社區推動農業廢資材循環經濟。林聰賢表示,這次參與競賽的學生來自建築、都市規劃、水保、工業設計、文學、戲劇等多重領域,充分互動交流,獲得社區正面迴響,「在年輕人身上看到新希望」,未來將請水保局建置平台,將這七年來的成果累積公開。

學生和社區建立深厚情感,獲獎後忍不住落淚

 

第七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得獎名單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