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長胡忠一:重啟農業策略聯盟解決產銷失衡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今年各項作物盛產,包括鳳梨、香蕉等等都面臨價格下跌危機,甫上任的新任農委會農糧署署長胡忠一專長便是農產行銷,曾在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博士,研究日本農協、農民市集地產地消案例;在農委會企劃處任職時,推動產銷履歷、農作物生產專區等等;擔任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經濟組副組長時,為臺灣農作物外銷穿針引線。許多人對其擔任署長寄與厚望,農傳媒特別專訪胡忠一,談述未來農糧署的農產政策。

就任第一天,胡忠一便提出「農業策略聯盟」,目標邀集生產、加工、行銷業者,計畫生產、分級行銷,穩定蔬果價格。他認為,解決產銷失衡問題,關鍵在生產端和消費端應該連結起來,「農民要按照市場需求從事生產」,透過和加工業者、通路、行銷端的溝通、媒合,農民可以預先知道自己要生產出什麼樣的產品、種多少量、銷到哪裡,不必等到採收時才找通路,收益可以更穩固。

此外,他預計仿效日本,在農會與高速道路、生產地建立更多農民直銷站,推動地產地消。胡忠一表示,地產地消除了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能源、紙箱浪費,更重要的是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看到市場需求,「生產太多賣不掉,農民馬上會去調節他的生產結構。」

除了內銷,外銷也是胡忠一長才,他認為,政府不必到第一線當出口商,而是要建立好的環境,讓民間業者順利出口,政府的角色是把關藥物殘留, 和他國談判開放市場、降低關稅、公平的檢疫標準,未來預計在日本設大型倉儲基地,讓外銷業者不必受制於貿易商。以下為胡忠一專訪,農傳媒以第一人稱呈現。

農民要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作物

我曾委託日本人分析2002年到2008年日本市場,那時臺灣農產品40%出口到日本,包括蔬菜、畜產品、水產品,這些東西在日本市場的消費動向為何,產量、超市消費狀況、國外進口情形,我們到底有哪些蔬菜、水果有競爭優勢?應該有什麼樣的策略?優勢劣勢在什麼地方? 比如說臺灣、中國、泰國、印尼的毛豆輸出到日本,列出每一個月份的數量、重量、價格,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市場的空間多大、競爭對手是誰、品質怎麼樣。針對許多產品一一列出來,之後日本人再給我們建議。

這樣做可以保障農民收益,因為農民會知道市場需求怎樣、那個月份有需求、需不需要做研發、產品包裝要不要改。如果日本要2公斤裝,我們出去都是6公斤、20公斤,太大了只能加工,沒辦法進入到家庭,價格差天差地。我們必須要確保種出來的東西是市場上需要的,提升生產者的良率、品質。

2002年我曾輔導斗南鎮農會胡蘿蔔,以前臺灣人喜歡種的很大,但在日本市場,大的胡蘿蔔是加工用的,品質不用太好,所以價格就低,後來我們就用日本市場喜歡的品種「向陽2號」,剛好適合一個小家庭吃,從秤斤論兩改成按照消費者需求生產。從品種、行株距、田間管理改善,第一年良率還沒有很高,到了第二年、第三年,A級品良率越來越多,送到日本去供不應求。

斗南鎮農會承租休耕地,農民有能力種就採取契作,訂出作業標準流程、良好農業生產規範,要求田間管理、灌溉、中耕除草、採收等等必須按照農會規定,如果中間沒有符合就只能用市價收購;若農民沒有能力種,可以把地租給農會,我們補助農機設代耕中心,農會請年輕人操作,當時兩期休耕補助9萬元,農會租金至少要出10萬,但他還是銷得出去,我們按照生產出來的胡蘿蔔分級包裝,找到不同市場需求供應。

連結生產、加工、行銷端組策略聯盟,計畫生產

接下來我要針對不同作物推策略聯盟,包括生產聯盟、加工聯盟、行銷聯盟,最近要優先籌組柚子策略聯盟,因為中秋節馬上要到了,接下來就是2月的洋蔥、大蒜,3月的香蕉,4月的鳳梨,5月的火龍果,這幾項比較敏感的我們會先來做。首先要先做市調,市場需要什麼樣的品種、品質,幾月份的時候需要,價格品種有沒有競爭力,我們要如何試驗研究。

以前我曾組過柚子聯盟,柚子不是等到採收才賣,而是從三月柚花就賣,柚花是芸香科,香氣很香,當時我們推柚子策略聯盟時,花開前一個月就上網宣傳,媒合企業大財團認養宜蘭冬山、三星的柚子,用通訊軟體讓都市人看到柚子生長過程,柚子開花直接到柚園掛牌,當場簽約繳錢,農民馬上有收入,萬一採收時碰到颱風,本來可以採250顆,遇到颱風數量不足,你可以從果園其他棵樹彌補到250顆,如果超過250顆,全部都是認養的人。

這是我從日本整個搬過來的,在認養過程中,公司可以到柚子樹下烤肉、郊遊或是自強活動,開花去一次、中間生產去一次、採收也可以去一次,一年去三次,到當地要吃飯、住宿、觀光,結合附近景點串起來,帶動整個區域。

柚子分級包裝後還有很多產品可以做,例如面膜、柚子酒,蚊香,香皂、沐浴乳、洗髮精,至少可以保存一兩年,也不怕中秋節後價格下跌。在還沒有策略聯盟之前,沒有人柚子放到過年的,頂多一兩個月就了不起了。

我們按照產業別來建立這些聯盟,要讓每一種產業自主自立,剛開始我們會輔導農民團體,包括合作社、農會,讓農民選擇好的市場,按照市場需求來生產,市場沒有需求這麼大,就不要亂生產,由政府來幫忙做研發,輔導生產,降低用藥、不必要的化學肥料,政府的立場是輔導,但是產業必須自主。

組策略聯盟後,生產者就必須要做計劃生產,以日本來講,做生意半年前就要講好,多少數量、什麼品質、價錢;上市三個月前就開始打廣告,跟消費者說三個月後我要賣什麼東西,做漂亮精美的傳單要人家訂購;三個月一到,貨架上的東西必須擺什麼東西,都很明確,因為貨架寸土寸金。

在這過程中農民是弱勢, 個別農民要賣東西太困難了,要集合起來共同運銷、直銷,因此需要農民團體如農會、合作社,我非常希望臺灣的農會可以更強,保障農民需求,因為光靠政府沒有辦法完全解決社會經濟的問題。我希望整合各個農會發揮功能,向很積極從事農產品產銷的農會看齊。

消費者團體也可以加入聯盟,站在保護消費者的立場來監督生產者有沒有做好,產地也可以跟消費者團體直銷,日本就做得很好,他們很多產品不用透過中間商,生產者跟消費者連接起來,彼此認識,相互打氣,維護國產農產品。我們很希望媒合主婦聯盟、大型量販店,結合生產團體,把品質優良的產品直接賣給消費者,這樣雙方利益都可以獲得確保。

廣設農民直銷站,地產地消

過去生產者大多都是共同運銷到市場上,好的壞的全部都上拍賣市場,我很希望以後不要只有共同運銷,加強直銷,我以後打算盤點全臺灣每個農會,只要有閒置空間、停車場就設農民直銷站。

臺灣是全世界人口密度第二高,小小的環境有這麼多人,所以生產地就是消費地,消費地就是生產地,地產地消可以節省掉不必要的運送,汽油的浪費、紙箱的浪費,而且生產者知道東西賣給誰,對他們負責,消費者知道誰生產的,建立互信。在日本的農民市場,生產者一定把照片貼在牆壁或產品上,對產品負責,也會降低化學農藥、肥料施用量。

日本的農民直銷站品項豐富,皆是日本國產品。(圖片提供/胡忠一)

地產地消也可以提升糧食自給率,因為農民直接銷售,會發現生產太多就賣不掉,馬上知道是不是要做生產調節、知道原來消費者要的是哪一種。

農民也可以直接跟消費者面對面,討論到底為什麼沒有辦法生產出這些東西,可能是因為病蟲害或豪雨,讓消費者了解生產現場;消費者也可以說自己的需求,跟農民講你要生產什麼比較好。

臺灣農產品的優勢是在地,產地和消費地非常近,農民直銷站作為一個溝通的平台,可以彌補過去臺灣太著重共同運銷,發揮在地農產品優勢。

建構海外冷鏈倉儲,加強外銷競爭力

外銷也是重要的政策,但政府要做的不是跳到第一線,而是營造社會公平正義的環境。我們的角色第一個是輔導業者外銷不要有藥物殘留;第二個談判降低關稅, 符合國際競爭條件。

以毛豆來講,泰國賣到日本零關稅,我們要6%,我們的香蕉賣到日本,關稅20%和25%,日本農產品不夠的時候就是20%,如果他們已經盛產,就是25%,菲律賓香蕉過去日本則很低。所以政府角色是跟國外談判,進入市場,我們在日本有10種水果可以進去,但是臺灣水果40幾種,要去突破,進去之後則希望調降關稅,在市場上可以更公平競爭

我們預計在國外建大型冷藏庫,讓農民團體,農會、合作社外銷時,在國外有一個倉儲,可以直接銷到通路端,不必受制日本的進口商。現在我們在日本沒有大型倉儲基地,在那邊承租大型的冷藏冷凍庫,就是政府要扮演的角色,農產品外銷一定要有預冷和大型倉儲。

政府的角色還有交涉國外的檢疫官到臺灣這邊做檢疫,讓我們可以直接出口,這樣可以保持冷凍倉儲的鮮度,出口決勝就是在鮮度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