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多年,臺灣第一個低筋小麥品種誕生!

文、攝影/ 林慧貞

睽違25年,臺灣終於誕生新的小麥品種!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技佐林訓仕經七年研究,挨過大風大雨和寒害,從1200多個組合中,育出新的低筋白麥品種「台中35號」,產量比現在主流品種「台中選2號」高了17%,目前本土小麥產品多為麵條、歐式麵包,新品種適合做餅乾、蛋糕,已有麵粉商積極洽詢,補足臺灣小麥市場版圖。

林訓仕拿起新收成的「台中35號」

氮肥不能多,新品種更適友善栽培

冬末的臺中農改場正忙碌,技工忙著將一顆顆麥粒篩選分類,為下一季播種作準備,不過今年他們忙得很開心,因為3月10日,這個全臺唯一的官方小麥育種單位,終於又誕生了新品種,上一個品種是25年前的「台中34號」,而目前最多人種植的「台中選2號」,更要追溯到1983年,難怪被暱稱小麥王子的林訓仕,審查會通過當天不禁大呼:終於可以好好睡一覺了。

1960年代,臺灣小麥種植面積曾一度高達2萬5千公頃,後因國家政策及開放美國廉價小麥進口,種植量一度只剩20公頃,殘存的小麥大部分供應給金酒公司做酒麴。

因此長期以來,本土小麥育種方向皆為豐產、耐病蟲害,沒有專門為了鮮食市場育種,直到2007年喜願共合國「總兼」施明煌啟動復耕計畫,帶動本土小麥麵條、麵包等市場,近年育種方向才逐漸轉為適合磨粉、加工。

林訓仕的辦公室外面就掛著各式各樣培育中的小麥品種。

目前市場上最多的台中選2號是中高筋硬紅麥,蛋白質約12%,足以製作歐式麵包、麵條等,不過這幾年越來越多業者想投入本土小麥,向農改場反映希望能有低筋小麥做餅乾、蛋糕,新的「台中35號」品種便應運而生。

林訓仕表示,新品種白麵粉蛋白質含量約8.4%,全麥粉11%,每公頃產量約4.2噸,根據試驗結果,若不施化學肥料、農藥,產量應也有3噸,比台中選2號多了17%。

「台中35號」生長時間約137天,只多台中選2號2、3天,農改場建議11月播種,3月收成,避免遇到春天雨季。

由於屬於低筋品種,若施太多氮肥,反而會讓筋性衝上去,不適合做糕餅,每公頃氮素用量約120~150公斤即可。「臺灣小麥大多是友善、有機栽培,政策也朝這方向鼓勵,新品種非常符合現有趨勢!」林訓仕說。

臺中農改場場長林學詩也肯定這樣的育種方向,國外小麥價格低廉,臺灣唯有訴求友善栽培、新鮮才能一拚。

一分地裡面有600多種不同的小麥,高矮老幼皆不同,全靠育種家經年累月選拔。

萬中選一的背後血淚

「台中35號」可說是名副其實的萬中選一。父母來自墨西哥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這個機構專門引進世界各國小麥種子,在墨西哥雜交、培育,再分給世界各國研究,由於臺灣小麥育種中斷已久,留存種源較少,前年從CIMMYT引進1200個組合,總計上萬顆種子,其中包含了「台中35號」的父母。

林訓仕的工作就是不斷地種小麥,篩選、篩選、再篩選,每次篩選就是一季,臺灣小麥一年只適合種一次,所以一季過後得再等一年,2500個日夜才換來一個「台中35號」。

「如果正常,搞不好去年底就可以發表…」介紹小麥到一半,林訓仕突然吐出驚人之句。

原來去年小麥3月收成時,老天下起連日大雨,讓還沒收割的種子提前在穗上發芽,看得臺中農改場人員心涼了一半,整年的心血白費,只能含淚下次再來。

這一季小麥風調雨順,農改場技工們看了也為林訓仕開心,一見面就直說「今年不錯喔!」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農改場再次訂了審查會的時間,豈料一訂完竟又開始連續下雨,連林學詩都半開玩笑糗他:「你到底有沒有拜土地公?」

林訓仕自爆,今年2月就開始看每日氣象預報,3月後進階到每小時看一次,還好今年審查會麥田一片黃澄澄,不像去年發霉黑一片,「大家臉色都比較好看了。」

(圖片提供/林訓仕)

預計今年冬季裡作推廣

目前臺中農業改良場正規劃提出技術移轉案,通過後將辦理技轉給農友種植,預計今年冬季裡作推廣。由於小麥需要後續磨粉、加工,農改場建議採契作模式,由契作商提供種子,確保純度。

雜糧是政府重點推廣項目,林學詩說,未來會爭取更多機費,投入相關育種。讓品種多元化,提供農民更多選擇。

至於下一個臺灣小麥品種何時出現?林訓仕微微地笑,沒有給出答案,不過對於農民苦惱的穗上發芽,他指出,的確可能透過品種改良改善問題,不過去年那場雨,連美國來的耐穗上發芽品種也宣告投降,需很長的時間研究問題。

臺中農改場場長林學詩(左)和林訓仕討論未來的育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