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鳥度冬聖地 2017年黑面琵鷺在台數量創新高

文、製表/ 林務局 攝影/ 王徵吉

2017年「黑面琵鷺全球普查」已於1月14日及15日進行調查,臺灣普查工作,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辦理,透過全國26個鳥會、團體的共同努力,在全臺各地51個樣區與全球同步進行調查,總共紀錄到2,601隻黑面琵鷺,再次創下歷年新高紀錄,比去年紀錄到的2,060隻增加了541隻,為全球增加最多的國家,已連續三年突破二千隻,展現臺灣保育的卓越成效。

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黑面勺嘴。

黑面琵鷺近三年全球普查結果。

林務局指出,黑面琵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亦列為瀕臨滅絕等級的物種。黑面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Black-faced Spoonbill)又稱飯匙鳥、黑面勺嘴(臺語),在臺灣是冬候鳥,於全球關注下,今年全球普查總數已達3,941隻,其中在臺度冬數量2,601隻,約佔全球總數的66%(2016-2017年),大多分布在臺南、嘉義沿海一帶的濕地、魚塭及鹽田環境內(約佔全臺98.8%)。黑面琵鷺的族群數量與分布情形,深受鳥友及關心生態的民眾關注,亦為臺灣濕地保護之旗艦物種,林務局自2015年9月起,即委託中華鳥會進行黑面琵鷺全臺普查計畫,期透過監測黑面琵鷺在臺灣的分布情形,得以檢討現行保育措施之成效。

臺灣沿海提供充足食物,尤其西南部沿海濕地是黑面琵鷺度冬最重要棲地。

黑面琵鷺近三年臺灣普查結果。

黑面琵鷺調查工作,是林務局於2015年透過中華鳥會與全臺(含金門、馬祖)鳥會建立一致性的調查方法,配合全球同步進行,今年進行全國51個樣區調查,動員鳥友超過百人,由中華學會統整臺灣普查資料,送交香港觀鳥會彙整併入國際資料,作為全球黑面琵鷺保育行動成效的重要依據。林務局表示,黑面琵鷺數族群今年集中於西南部沿海濕地,以臺南市的1,810隻數量最多,數量超過200隻的有嘉義縣513隻及高雄市247隻,其中臺南市增加數量更高達282隻,為全臺之冠。今年全球同步普查全球黑面琵鷺增加了585隻,而臺灣的總數增加了541隻,顯見臺灣對於黑面琵鷺保育工作的努力已經見到成效。

全球普查是藉由黑面琵鷺在全球各度冬地的同步調查來統計全球總族群量,由歷年調查得知,黑面琵鷺數年來族群數量持續往上增長,顯示在全球的重視下,對於其繁殖地、遷徙及度冬地的棲地保育皆獲得一定成效。尤其臺灣沿海提供黑面琵鷺充足食物,經過良好覓食、補充能量後,得以在4-5月份逐漸北返,繁衍後代。

黑面琵鷺全球普查數量曲線圖。

調查資料顯見臺灣西南部沿海濕地仍是黑面琵鷺度冬最重要的棲地,也是全球度冬最重要的棲地,在度冬族群數量增加的情況下,也觀察到有由主棲地四草、七股向南北擴散之現象,此由嘉義與高雄沿海濕地的黑面琵鷺數量有顯著增加可知。黑琵度冬數量穩定攀升,是全體國人努力、關心保育工作所得之成果,保育自然是人與生物共存所應有之基本作為,林務局呼籲大家尊重各類物種的生命,讓世界生物資源更加豐富,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也希望這些美麗的「黑面舞者」,年年造訪臺灣濕地,春天時健康北返。

黑面琵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