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口蹄疫苗兩周後將拔針,防檢局籲往返疫區避免前往畜牧場或攜帶肉類進口

文/ 郭琇真 攝影/ 黃世澤

1997年臺灣爆發豬隻口蹄疫,重創國內養豬產業,費時20年努力,臺灣(除金門外)在去年5月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定為「打疫苗非疫區」後,下個月即將拔針(即不施打口蹄疫苗)。面對拔針時程只剩兩週,農委會今天上午特別赴國內養豬大縣屏東縣的畜牧場舉辦誓師大會。

拔針後未來1年是關鍵期,若沒有發生疫情,經OIE審查,臺灣最快可在2020年5月從口蹄疫疫區除名。防檢局副局長施泰華強調,今年至今15場哨兵豬試驗結果都正常,「顯見國內口蹄疫病毒已清除掉,」但從近年韓國、匈牙利陸續爆發豬隻疫情來看,未來拔針後,除持續監測國內豬隻的中和抗體血清外,也將加強和關務署合作,在邊境嚴密檢查來自東南亞移工、外配及往返中國大陸的豬農,確保人員落實防疫策略,不讓疫區內的病毒帶進來。

臺灣過去由於爆發口蹄疫疫情,因此導致豬肉外銷日本的產業結構瞬間崩盤。

上千億產業榮景 因口蹄疫情化為烏有

口蹄疫是一種惡性傳染病,可透過空氣、口沫傳播染病豬隻的口鼻、蹄趾、乳房等,會產生水泡糜爛、裂蹄、掉蹄,雖然人不會得病,但病毒可在人的鼻腔或咽喉存活48小時,再次傳播給豬隻,世界各國遇到口蹄疫無不如臨大敵,列為重大動物傳染病。

1997年臺灣爆發豬隻口蹄疫,豬價一夕崩盤不到當年養豬成本的四分之一,上千戶養豬場、飼料廠倒閉,每年500億外銷日本豬肉榮景化為烏有,整體產業損失高達1700億。

去年5月因臺灣已有兩年以上未爆發口蹄疫案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通過認定臺灣、澎湖、馬祖為「打疫苗非疫區」,並頒布官方證書。(金門因2015年有牛隻發生A型口蹄疫,直到今年5月才通過認定)未來只要連口蹄疫疫苗都不打,即俗稱的「拔針」,且一年未傳出疫情,最快2020年5月就可從口蹄疫疫區除名。

農委會持續推動拔針計畫,力拼臺灣邁向非疫區國家目標前進。此為農委會舉行記者會宣告拔針計畫全力啟動。(圖片提供/農委會)

哨兵豬試驗正常 國外帶進病毒是未來關注點

農委會規劃今年7月拔針,在這之前已開始管控民間口蹄疫疫苗的採購量,避免有豬農囤積疫苗影響防疫期程;今年1月至4月底更選定北、中、南、東等地15處肉品市場和屠宰場,進行抽血、採集糞水等環境監測,同步還做哨兵豬試驗、羊同居試驗,結果均為正常,「目前研判國內的口蹄疫病毒都已清除掉了。」施泰華說。

9年前,臺灣也曾實施拔針計畫,當時全臺1萬2000個養豬場有九成豬隻沒有施打疫苗,眼看將要全面拔針,當年2月雲林、嘉義、彰化等地卻陸續傳出七起口蹄疫案例,農委會擔憂疫情進一步擴大,遂在8月恢復施打疫苗。施泰華表示,此次不同的是,當年哨兵豬試驗都有感染口蹄疫,今年至今的15場都沒有,從哨兵豬接觸的範圍來看,覆蓋率約占一天全臺豬隻拍賣量的6成。

「現在比較擔心的是國外帶進來的病毒。」施泰華說,近年韓國爆發口蹄疫、匈牙利出現非洲豬瘟,後經分析都和移工有關,臺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外配多,同時臺灣也有養豬戶到中國大陸養豬,無論中國還是東南亞都是口蹄疫疫區,倘落沒有落實消毒,很容易就把病毒帶進來,因此未來7月拔針後,防檢局各分局會盡力與關務署合作,加強入境旅客、貨品的檢查。

農委會亦計畫,如未來一旦再度發生疫情,則採全場撲殺,針對業者將進行全額補償,力求嚴格控管疫情。

持續監測 疫情若發生採全場撲殺

下個月拔針計畫啟動後,農委會將持續進行中和抗體血清的監測,並對國內疫苗販售廠商回購疫苗以進行儲備,7月9日起豬農將豬隻運到肉品市場或屠宰場時,都需檢附「家畜健康聲明書」。

防檢局也已沙盤推演,一旦發生疫情,案例場將採取全場撲殺,案例場半徑3公里內則先打完疫苗再撲殺。至於案例場半徑3公里外至10公里內是否撲殺?施泰華說,因為若發生在雲林,這範圍恐有上千個畜牧場,考量國內一線防疫人員不足,未來仍需進一步和專家、學者討論其他對策。

此外,為鼓勵農民主動通報、勿隱匿疫情,防檢局也將和行政院爭取對案例場撲殺者進行全額補償。

截至今年1月到5月止,國內口蹄疫疫苗注射率達92.1%、有效血清中和抗體則有82.1%,均高於國際標準。不過施泰華呼籲,部分豬農因預期心理,已有提早拔針的現象,但站在提高國內豬隻抗體能力的立場,下個月拔針前,出生後12至14週的小豬仍需施打口蹄疫疫苗,原預計下半年施打疫苗的母豬也可提前至6月底施打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