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葉枯病退散!興大推2種抗病水稻

文/洪嘉鎂、陳俞螢 圖片提供/國立中興大學

水稻種植期間最怕遇到白葉枯病,染病後的水稻葉子破損,甚至影響稻米產量減產30%、米品質也會降低。曾獲全國十大農業專家的國立中興大學農藝學系教授王強生昨(21)日發表2種抗白葉枯病水稻新品種「興大9號」、「興大11號」,他運用8年時間改良臺南11號、臺稉9號,抗病水稻受到白葉枯病感染後,米品質不會下降、減產,目前新種正在申請植物品種權,未來國內將可生產抗白葉枯病的水稻供應市場。

降低水稻噴藥量,培育抗病水稻

農民水稻栽種過程中,最擔心遇到白葉枯病、稻熱病及紋枯病,疾病出現意味著產量減少、稻米品質也會受到影響。王強生以白葉枯病為例,此病是透過水稻傷口侵害植物,還會交互感染,最嚴重將影響整個水稻田無法收成。

水稻生產過程若受到白葉枯病影響,米品質會下降、減產。(攝影/洪嘉鎂)

為了維持水稻產量,農民得冒著健康風險噴灑農藥,王強生認為,要改善這樣的狀況,得投入研究具有抗病性狀的水稻品種。

他表示,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曾針對全臺常見水稻進行抗白葉枯病研究,結果顯示全臺前20大水稻種植品種都不具白葉枯病抗病性狀,代表白葉枯病開始危害水稻時,若放任不管,損失會相當嚴重。

因此王強生與研究團隊選定全臺栽培面積最大的臺南11號,與國內市場最受 歡迎的臺稉9號進行品種改良,育成興大11號與興大9號,除了保有原本米質優良、易耕種的特性外,更抗水稻常見的白葉枯病,歷經3年多區域試種,表現優異,過去罹病水稻需使用3次農藥,種植抗病水稻只需使用1次,有效降低農藥成本。

興大9號、11號為抗白葉枯病新品種水稻

回憶研究過程,王強生表示,當時研究團隊從國際稻米研究所引進具抗白葉枯病的秈稻IRBB66品種,確定當中的5種抗病基因組後,再與臺南11號、臺稉9號進行回交試驗,實驗過程中至少產生32種基因組合,透過分子標誌技術輔助育種,確認有哪些雜交後水稻具有抗病基因。

王強生說,新種研究前6年都在做雜交試驗,由於臺南11號、臺稉9號屬於稉稻,而IRBB66則是秈稻,秈梗雜交的難度相當高,得克服技術問題,且研究過程還必須考量適口性、風味等因子,光控制味道的基因就有9種,得反覆實驗,確認新種水稻要能兼具抗病、易種植、好吃等特性。

興大11號與興大9號總研發時間長達8年,也經過3年多區域試種,確認這2種抗病新種若感染白葉枯病,病斑長度都小於3公分,目前試驗結果新種的風味、產量、種植方式都與原種類似,不影響農民種植方式與市場接受度,僅增加抗白葉枯病性狀。

左右兩圖皆為受白葉枯病感染的水稻,左圖為一般水稻,右圖為抗病水稻。

王強生表示,過去水稻感染白葉枯病後會減產30%,稻米品質會受到影響,但抗病水稻感染白葉枯病不會有減產問題,稻米品質也不會受影響,但由於近年風調雨順不太能看到抗白葉枯病水稻突出點,要等疾病發生後才會顯現差異。

研究要造福人群,未來將推抗雙病水稻

「好的研究成果要與大家分享,好的實驗要走出實驗室才能造福大家」,王強生說,除了這次發表的抗白葉枯病水稻外,之後還會推出抗稻熱病、抗紋枯病的水稻,目前也正積極研究抗雙病水稻,最終目標是能育成抗三病水稻,讓水稻能免受到白葉枯病、稻熱病及紋枯病的危害,消費者能享用到安全的水稻,也將是實施有機、友善栽種的首選品種。

目前興大11號與興大9號已送出植物品種權申請,王強生也輔導學生創業成立米強生團隊,今年度該團隊接受科技部研發成果萌芽計畫的經費補助,與業界廠商及契作農民皆有密切合作,包含南投新豐水稻育苗中心、鈺統食品、臺中及彰化資深農民等,未來將視稻米品種的特性,直接供應農民種苗,或與農民契作、保價收購後進行產品加工。

記者會中,王強生與國內穀物加工大廠鈺統食品總裁謝日鑫簽訂合作夥伴意向書,雙方將投入新品種的食品加工,開發創新米食品;也與新豐水稻育苗中心總經理林家佑簽訂合作夥伴意向書,雙方將投入新品種秧苗生管,穩定生產米原料。

王強生培育出興大11號、興大9號,兩種抗白葉枯病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