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平地桃:水蜜桃下山奮鬥的故事

文字 林玠芷╱攝影 薛穎琦
照片提供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張國寶、賴和遠、謝晏森

詩人余光中寫了詩詠桃:「水蜜桃,紅夭夭/⋯⋯豐腴而又慵軟/甜裡帶一點點酸/忙了舌頭/閒了牙齒/豔名真是不虛傳⋯⋯」桃的魅力可見一斑。過往常見的水蜜桃多為外國品種的高山桃,特性為高需冷性(需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種植於海拔一千四百公尺以上高山地區,直至八〇年代,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展開平地桃相關研究,慢慢發展出台農系列,臺灣在地培育的桃子。

據康熙年間《臺灣府誌》記載,桃在清代已有可考的種植歷史,推估可能在更早的明鄭時期,便有移民帶桃一同飄洋過海,落地生根;早年盛行、可在平地種植的鶯歌、福壽等硬肉桃,便是中國品系,直到日治時期,才首度引進一般大眾熟悉的「水蜜桃」。

臺灣真正開始穩定種植水蜜桃,是在六○年代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前後,陸續導入數十種高需冷性的桃品種,也逐漸提高了山區種植面積。後來為了疏緩山區墾殖壓力、讓水蜜桃可以種在高山以外的區域,農試所在八○年代嘗試進行雜交培育,也大量進口外國品種試種,從中研發出臺灣自產的平地水蜜桃品種;數十年來農試所參與桃相關研發的專家繁多,近年較常對外發表、與農民有所互動的,則當屬作物組宋家瑋、遺傳資源及生物技術組黃群哲,二位副研究員。

平地逐漸興盛的桃

笑容和藹的宋家瑋,今年六十歲,一九九二年便進入農試所參與果樹育成相關研究,至今超過三十年。聽到我脫口而出「水蜜桃」三個字,他先釐清觀念:「學術研究上都說桃,水蜜桃是一般民眾使用的泛稱。」語氣不急不緩,像耐心講解公式的高中數學老師,「桃的分類首先會以需冷性區分,高需冷性桃就是一般說的高山桃,低需冷性桃就是平地桃。但又不是這麼絕對,因為平地桃不只可以種在平地,也可以上山,只要測試好種植條件;反過來看高山桃就不太能下山,因為山上才有符合它的需冷性的環境。」

宋家瑋談起水蜜桃,歷史資訊之縝密有如百科全書。
農試所的培育田區,種有多款品種與質地不同的桃子。
農試所的培育田區,種有多款品種與質地不同的桃子。

在平地桃出現前,高山桃是市場多數,甜蜜多汁且大顆,農試所在培育品種時也以大果為主要方向,宋家瑋語重心長表示,「好吃當然很重要,但是果大漂亮啊,漂亮就會好價,我們研發品種的同時,也要顧到農民生計才可以。」品種研發是大家共好而不能孤芳自賞,他從冰箱拿出一盤品種、大小各異的桃子,其中還有少見的蟠桃,「這些是我們還在測試中的品種,已經在冰箱放一週了,想了解外觀還有質地,還是直接吃最快。」

果樹育種並非坐辦公室、大量出差開會就能完成,還要常常在太陽底下巡田水,剛帶我們到田裡逛過一圈的黃群哲脫下汗溼的帽子,一旁補充,「每個品種的發表都經過長時間觀察與試種。農試所自己的田,因為較少人力可以管理,霧峰這裡天氣又熱,我們的環境可說比農民的嚴苛,如果我們種得起來,那農民種基本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黃群哲在滿樹的套袋中一秒找到能夠摘採的桃,可謂快狠準。
黃群哲在滿樹的套袋中一秒找到能夠摘採的桃,可謂快狠準。
溶質蟠桃(下排右一、二)與其他不溶質桃,口感差別在於前者綿軟多汁,後者扎實Q彈。
溶質蟠桃(下排右一、二)與其他不溶質桃,口感差別在於前者綿軟多汁,後者扎實Q彈。

但也有例外,黃群哲推了推眼鏡,看起來像班上的謙虛學霸,「像台農六號甜心,它是無毛黃肉桃,其實試種時狀況還不錯,但由於氣候變遷,無毛桃因為沒有絨毛保護,容易有蟲害和裂果問題,我評估應該就不會開放授權了;農民栽種不容易,尤其桃一種要三到四年才會收成穩定,不能讓他們都種了結果血本無歸。」台農一號到七號等平地桃充滿農試所挑戰低需冷性桃的野心,有價格漂亮的大果,有口感較彈、方便運輸的不溶質果,甚至市面少見的黃肉桃;在七號之後,便轉向多元發展,各有不同特性。

台農六號甜心為無毛油桃,形似蘋果,考量產能最後無開放授權。
台農六號甜心為無毛油桃,形似蘋果,考量產能最後無開放授權。

平地桃的內行門道

若要說目前市面種植面積最大、最受歡迎的平地桃,一定是台農三號春豐,也是宋家瑋個人最喜歡的品種,「它兼具台農甜蜜與春蜜特色,算中大型果,糖度高、水分多,若到九分熟,整體狀態不輸高山品種,帶皮直接吃口感很好。」第二名紅玉,第三名紅鈴;而黃群哲則鍾愛台農九號紅金,「這品種紅皮黃肉,有淡淡芒果香氣,口感扎實又甜中帶酸,我覺得很剛好。」

身為專業育桃人員,除了個人偏好,也有一套自己的水蜜桃挑選心法,大方向的建議是從時間與產地下手,宋家瑋對細節信手捻來,「如果搶早、大顆價錢就好,但這不是一定,像高雄那瑪夏區的桃,因為品質好糖度高,有時候就算不大顆,價錢也不錯。從產季看的話,同一個品種,中後段採收的會比前期採收風味更佳。」

黃群哲舉例:「台農七號是四月中旬到月底左右採收,四月底採的就會比較好吃。桃子在摘的當下其實糖度就確認了,就算後熟也不會變化,所以挑選時建議選新鮮但熟度高一點的。」

黃群哲一走入果園便展現驚人記憶力,如數家珍的一一介紹桃樹品種。
黃群哲一走入果園便展現驚人記憶力,如數家珍的一一介紹桃樹品種。
宋家瑋表示,副研究員的日常就是各種桃子可以奢侈的吃。
宋家瑋表示,副研究員的日常就是各種桃子可以奢侈的吃。

育桃人的兩三事

宋家瑋任職農試所期間輔導過許多農民,經現場勘查、確認狀態,多數都問題都能解決,「有時農民會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落葉時間有固定區間,他們可能會想搶早人工落葉,雖有減產風險但還是會想嘗試。像以前種醃漬用桃,我們建議十一月中下旬至十二月初落葉,他們一樣也有提早情形。」

黃群哲也遇過多次桃農求救,他態度淡然地說:「農民正確地搶早其實也有好處,主要是可以避開雨季和病蟲害。在農試所果園裡,不論保種還是選育,較重視環境友善。雖然多數農友其實偏好採用慣行,我們還是會建議使用友善資材,如此操作,諮詢時才可以更完整知道農友種植狀況。」

桃農們種植平地桃品種,不只在平地或低海拔地區,也有自行帶至高山嘗試種植且成功的案例,「我協助過幾位農友,比如種紅鈴的謝晏森,種紅鈴和台農十號珍翠的張國寶,還有把紅玉和紅鈴種在高山上的賴和遠,他們其實各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直接到產地參觀、問問他們。」得到推薦,我們當然直接出發去。

平地的世外桃園們

在臺中太平車籠埔海拔約三百公尺處,果農謝晏森種植水蜜桃已四年,經營約一甲大的「傑克森林農場」,主要種植荔枝與龍眼,因採收時間集中,將其中三分地改為種植咖啡豆與紅鈴水蜜桃。去年六十歲退休前,皆於外商或本土公司擔任業務經理,為好好經營退休後的第二人生,謝晏森選擇將重心放入一直感興趣的農業之中,「朋友都笑我說怎麼經理不做跑來務農,但我覺得都退休了就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追求人生夢想。」

除了到農試所上課充實相關知識,他也仔細記錄種植期間狀況,「我曾遇過穿孔病或落葉時機等問題,都是找黃群哲討論,其實田間管理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SOP流程,落實執行就會有好收穫。」謝晏森從第三年開始穩定收成,參加太平區優質水蜜桃評鑑,去年榮獲第三名,今年更進一步獲得第二名,「得獎對銷售很有幫助,我對品質有一定要求,如果水蜜桃品相不好就不賣,會直接冰到冷凍,除了延長保存期限,打成冰沙也非常好喝!」

謝晏森平日皆獨自在果園工作,只有農忙期會請人幫忙。
謝晏森平日皆獨自在果園工作,只有農忙期會請人幫忙。
謝晏森種植的紅鈴水蜜桃,於太平區水蜜桃評鑑上斬獲佳績。
謝晏森種植的紅鈴水蜜桃,於太平區水蜜桃評鑑上斬獲佳績。

而位於頭汴坑海拔四百公尺左右約兩甲大的「寶馬優質果園」,由五十二歲的張國寶主理,多種植荔枝與龍眼;水蜜桃種植面積約三分地,目前已有七年種植經歷,第三年開始穩定收成,亦曾參與過太平區水蜜桃評鑑,勇獲季軍。「我以前看板廣告做了二十多年,剛好爸爸年紀大了,才跟太太一起回來接果園。但是以種水蜜桃來說還算是新手啦,常常遇到不同問題,就要打給黃群哲確認。」

種桃的契機,是遇到農會與農試所推廣種植水蜜桃,填補四至五月太平區的水果空窗期,「像紅鈴的特色是賣相好且甜度也好,放軟一點會多汁,珍翠則是口感像脆桃。我們會自銷也會跟盤商和農會合作,很多回頭客都是吃了很喜歡,說要拿盤子接著不然汁水太多;還有一位每年飛去日本吃水蜜桃的客人,說我們的品質不輸日本,有好的回饋我們就有信心繼續種下去。」他靦腆地笑了笑。

張國寶的水蜜桃品質優良,曾被回頭客稱讚不輸日本。

種在高山的平地桃

在梨山海拔約一千五百公尺經營「A-one 菓業」的賴和遠,田地共六甲多,其中兩甲多種植水蜜桃,其他種甜柿、馥香梨和西瓜李等。他原是日立冷氣的工程師,從底層行政做起,在各部門間流轉十年,扎實了解公司業務運作內容,七年前毅然辭職回鄉,接管父親種植多年之果園,「我其實都打算過了,先了解企業的營運模式,運用在經營果園還有行銷梨山水果上;回來前也先做了功課,知道父親果園的高山桃因為氣候變化有開花不結果等狀況,我就去農試所上課,想把平地桃帶到高山來,以友善農法種植。」

因事前多有準備,種植狀況穩定,「我種紅玉和紅鈴,紅鈴是白肉,大顆漂亮,我的採收期錯開平地兩週;紅玉我種出來形狀跟平地不太一樣,採收剛好碰到梅雨,但它是不溶質,不容易受傷。如果有問題,我一定立刻拍照或者把有問題的枝葉寄給黃群哲,看怎麼處理,不自己實驗、不聽農藥行的,聽專家的,並持續觀察與測試,是我的從農守則。」

賴和遠種植高山種與平地種水蜜桃,果形皆圓潤飽滿。
賴和遠種植高山種與平地種水蜜桃,果形皆圓潤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