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羅國甫

農村第二代子弟,年輕時就到臺北工作,但每每回鄉,赤腳踩在水田、草叢裡,就好像離根的植物回到土裡,回鄉如同充電。但電池終有充不飽的時候,照顧雙親順勢成為回鄉務農最佳理由,2021年起正式從農,雖然收入不比都巿工作,卻換來健康身體、告別精神壓力,這些都是無價的。
許多人心底都有一個田園夢,尤其在都巿叢林打滾過,經歷人情冷暖之餘,更可能產生「田園將蕪胡不歸」的感嘆。但是返鄉這幾年,看過或聽過回鄉從農的青年,在農作收入不足以支撐家計開銷後離農了,經過幾年折騰受了一身傷,甚至較糟的還背了一身債。作者從都會返鄉務農的過程,分享個人的經驗看法,希望有意投身農業的青年,要仔細評估個人條件及周遭資源,做好前期準備,謀定而後動。
如果擁有一片田園,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境遇,是何等美好?不時看到媒體上報導,科技新貴放棄百萬年薪,投入新農民行列,年收入破百萬元云云,哪一個都巿人不心動?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稍等一下,轉換跑道不是像吃飯喝水那樣簡單,尤其貿然投入一個從來不熟悉的行業,衝動的魔鬼會毀了你的人生大事,沒有先評估好自己的資源、專業知識,反而會讓美夢變成惡夢。
盤點個人務農資源 農家子弟比「農業白丁」有優勢
我就是農家子弟出身,大學畢業退伍後,到臺北工作,從國會助理轉換到新聞媒體記者,在臺北打滾27年,期間娶妻生子。在都巿叢林裡打拚,雖然能找到定位,但骨子裡仍是農村DNA,面對父母年邁體衰,2017年我動念放棄媒體工作,打算返家照顧雙親,並將家中1甲7分多的田地承接起來繼續耕作。
動念當時,兩個孩子仍在高中、大學就學階段,正是家庭開銷最高的時期,我還背著房貸,若放棄臺北高薪工作獨自一人返鄉務農,的確要冒很大風險。一開始我的父母當然反對到底,但隨著他們體弱,需要孩子們回來照顧,最後迫於身體狀況也無力再反對,才終於接受我從2021年起務農。
自小就跟著父母務農,到大學才離家,所以基本的務農技巧我是具備的,加上自有土地有1甲7分多,再承租二伯父的1甲6分地,基本上可自控的土地就有3甲3分多,在務農知識及耕作土地面積上,至少就比起完全沒有經驗、進入農村不久的「農業白丁」有優勢了。
至於進一步的務農經驗及資源,父母及農村中的長輩就是最好的老師,他們也都看著我長大,有任何傳統務農問題及農具等資源借用需求,問他們就對了,完全不藏私。

務農前預作準備 從大腦到身體都要動起來
回鄉務農的第一步,要先思考,「種田是要賺錢的」,但要種什麼才會賺錢?要花費多少時間、成本,進行種植、管理及最後的銷售?何種農法對土地、生態及農務人員的衝擊、負擔最低?先試著釐清這些方向,自身仍然不足的知識就要去上課了。
在我故鄉農村,很多國小同學及朋友,搭建溫室種植小番茄及香瓜,他們布局得早、收入穩定,不像露天栽培那樣直面天災摧殘的風險。我投入務農前,也透過網路接觸到國外智慧農業的概念,還在臺北工作時,2017年就利用特休假,報名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主辦的「智慧農業4.0職能基準課程」,在兩天參訪課程中,實地考察農友及農試所各種作物的智慧溫室,對智慧農業有了基本認識。
智慧農業課程只是我了解農業發展的其中一個點,準備期到之後正式務農期間,我還去上「光合菌培養訓練班」學習使用微生物資材,以及各個單位開設的有機農業、養蜂學、碳中和農業ESG等課程,2023年順利通過農糧署產銷履歷輔導員資格。
還未返鄉務農時,我已先規劃好多少面積的田地種植水稻,多少面積要做有機果樹種植。果樹從種植到可穩定收成,至少要5年時間,要回鄉,果樹種植就要先準備,2019年畫定較畸零的5分土地來種植酪梨及菱角,其餘土地則種植相對管理輕鬆的水稻。
由於小時候的務農經歷,知道農村的生活充滿體力活,在臺北工作時,就常到健身房自主運動,多接觸健身課程,了解人體的肌肉群作用,並利用護具避免受傷,這些運動課程,對日後的務農非常有幫助,至少在田間操作不會因肌肉使用錯誤而受傷,使用護具也可避免、減少傷害。目前在農務之餘,我也保持一定運動量,勞動和運動一定要分開來,但適當運動對勞動很有幫助。

返鄉後新舊觀念衝突 以實績說服改變田間管理
父親自小時起一輩子務農,具有豐富的傳統農務經驗,但當我返鄉務農,想把一些較新的觀念和做法帶入田間時,不免和他發生衝突。
比如水稻栽培,我引進了光合菌,這種具有溶磷、固氮特性的微生物,可以讓傳統的肥料施用減少三分之一,再搭配具有防治病蟲害、提升植物發育能力等多重效益的液體矽酸鉀,保護資材,就會讓產量提升,但父親卻難以接受這種「減肥」作法,認為水稻唯有肥料供得夠,才會有產量,「搞這些有的沒的,是有效呢(nih)?」其中他最難以接受的,是我計畫在果園區採用草生栽培,他認為果園中的草根本是來搶果樹肥份,等於讓施肥的錢都白花了。
對於這種田間管理衝突,我採取的作法是「溝通、時程、信任」,請他給我時間來驗證,並舉出成功案例讓他相信。於是從農第一年,我以有機方式小規模栽培南瓜,產量比他過去採用慣行農法還高,他也參與整個栽培過程,終於相信新的農法可以超越他的經驗。



幾次「交手」下來,我發現老人家的觀念並非鐵板一塊,他們最擔心的是子女採用新觀念失敗,會讓投入的農作成本血本無歸。因此只要有去上課,我都會把上課的情形及觀念,甚至其他農民的經驗分享給他,例如光合菌的作用,我就將它們比喻成人的牙齒,把肥料磨碎了,讓植物好「入口」,我們平常施用的肥料,很多都留存在土地裡,植物無法利用到,光合菌就可以有效分解肥料,幫助植物吸收。

失敗、挫折難避免 盡人事仍要面對天災
也因為要採取和傳統農業經驗不同的作法,我在田間種植時也吃了不少敗績。因為田地之前都一直種稻,接手後栽培水稻的區域失敗率為零,但畫分出來的5分地有機農田,就讓我吃足苦頭。
前文提到,酪梨是這5分地最初打算種稙的主要作物之一,上過課後知道田區要打破犁底層(壓實層),不積水才能讓酪梨苗存活,我請了怪手挖地、施底肥,酪梨種下去第二年便開花,感覺這下子有搞頭了,不料一到夏天,碰到連日午後陣雨,田區仍積水排不出去,等大太陽出來一曬,酪梨苗就萎淍五分之四,緊急將它們挖起來,改種到排水良好且非黏土層的土地,才有幾株存活下來。這次我學到寶貴教訓,作物一定要適地適種,不是不管什麼土地,作物種下去就能生長。
原本的酪梨田區改種芒果,但面對氣候變遷,病蟲害漸難控制。原本我沒有採取有機農法,還是使用化學農藥,但一次噴藥時風向突然改變,農藥全回到自己身上――沒搞死病蟲害,一不小心反而會先把自己搞死!最後決定改用有機資材,窄域油和蘇力菌等微生物資材全都用上,考量成本及施用頻率,實在有點肉痛,但為了自己及消費者的健康著想,也只能牙根一咬。
氣候問題、天災催殘農作是農民心中的最痛,除了病蟲害外,颱風豪雨一直都是最大的農產殺手。去(2024)年種植的菱角,從種植期到採收初期,剛好都碰到颱風,整個菱角池被毀了四分之三;加上去年氣溫比往年更高,菱角裂果也更為嚴重,採起來有一半以上都是裂果,單位面積的產量及收益都只有往年三分之一。接連的颱風不僅讓菱角田面積縮小,連在田地中活動的保育類動物水雉,也只能育雛一巢而已。


善用機具、自然條件為助力 選擇農法不能脫離現實考量
我種植的水稻採用慣行農法,並且本身是產銷履歷輔導員,遵循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aiwa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TGAP)。水稻未考慮有機農法的原因在於鄰田農藥汙染難以避免,且2甲8分地要採用人力及資材成本極高的有機農法,對於只有一人單打獨鬥回家務農的我,實在太不可行了。雖然做不到有機,但做好TGAP仍是可以的,現在水稻田的主要管理從翻耕、施肥、插秧、施藥、收割都有農機來代勞,就只剩田區灌溉、田埂維護、秧苗補種及田埂田區的雜草防治還需要人力操作,每天走路巡田水就可當運動。
而5分地的有機農田,目前收入不多,僅能打平一些農業資材開銷。為了省錢,有機田區的草生栽培是自己植草慢慢種起來的,一開始使用抑草席,將田區都覆蓋起來,再慢慢掀開抑草席逐區種植。我選的草種是地毯草,野性夠也較耐旱,只要掌握好天氣預報,在下雨前一天把草種好,讓老天爺來幫你澆水,植草就會成功。
草生栽培需要投入不少人力,除了植草是體力活,植完草後其他雜草也會跟著長,要經過多次人工拔除,草生栽培才會漂亮成功。草種好後也要定期維護,還幼小的果樹苗根部特別要清除雜草,以避免搶奪肥份,管理程序一個不能少,否則雜草長勢若贏過所選草種、樹苗,那就前功盡棄了。只要草生栽培做得好,就可和除草劑說再見,維護時割下來的草堆放在樹頭,也是保溼保肥的最佳覆蓋材料,田區的有機質及生態也都會改善非常多。
結合多種專業知識才有農業 親睹生態效益讓人欣慰
回鄉這幾年,深覺要把農業做好,植物學、土壤學、微生物學、氣候、水文、行銷等,都要學好才能在農業中賺到錢,也才能維持一家四口溫飽,而這些學問真的學不完,在管理過程中要不斷改進。
有意務農的青年,不能不好好盤點自己的有利資源,更要涉獵諸多相關基本知識,也許不必很專精,但務必要弄懂基礎,否則就會花大錢學教訓。
我從父親手中接下了農田,比較欣慰的是至少把生態延續下去了。家中的菱角池,在父親經營時就有水雉棲息,我回鄉剛接手時水雉沒來,但這兩年水雉回來了,這種第二級保育類動物著實有趣,公鳥為了追求母鳥,會在菱角池上競爭打鬥,母鳥一巢產下4顆卵後就交給公鳥照顧,幼雛出來依靠在公鳥羽翼之下,踩著菱角葉覓食。採菱角時,近距離看到親鳥帶著幼雛,一時間疲累盡失,還滿療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