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業生產每年大約會產生1千萬公噸畜禽糞、稻稈等農業副產物剩餘資材,會造成環境汙染及碳排放等問題,農業部推動全循環零廢棄,透過技術研發技轉民間應用,讓農業副產物發揮價值。良牧公司使用鳳梨皮、毛豆莢、柳丁等餵飼肉牛,進而製作青貯料取代日糧,肉牛後期可節省飼養成本1成至1成半,飼養兩年每頭可省下5千元以上飼料成本。
全臺每年因農業生產產生的剩餘資材,包括綠色國民所得帳中所統計禽畜糞、稻稈(蒿)、果樹枝條、廢棄菇包及非生物性的農地膜等,大約490萬公噸;以及綠色國民所得帳未統計的國公有林疏枝、銀合歡、文蛤殼、沼渣沼液等約500萬公噸,總計約1千萬公噸。
農業部今(10)日發表推動農業全循環利用成果,包括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開發以稻草漿製成環保包材,取代塑膠製品;水產試驗所用牡蠣殼製作自發熱源包,可用於復熱食品,開發為戶外活動用品;以及虎尾科技大學建立烏殼綠竹疏伐竹材,再製為體積大幅減少60%的竹燃料顆粒產品等。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表示,農業部開發農業循環相關技術,提供民間業者再利用商品化,以廢棄菇包再製成栽培介質,既可取代進口泥炭土與椰纖,不必開挖泥炭土,也讓其碳成分長期固定地底下;良牧公司利用鳳梨皮製成青貯料,替代進口芻料,每頭牛能省下飼料成本達5千元以上。
良牧公司負責人陳建良表示,畜產業要使用進口玉米、豆粉作為牛隻日糧原料,但近年受到國際局勢、氣候變遷影響,日糧費用節節上升,因此他與農業部合作,研究使用在地農副產物替代進口原物料,節省生產成本。
良牧公司使用鳳梨皮等副產物絞碎混料餵飼肉牛,鳳梨產季副產物量大消化不及,還可製成青貯料,替代日糧穩定供應6至8個月,陳建良指出,飼養肉牛重視增重,以農業副產物替代日糧飼養兩年,肉牛體重,甚至肉質、肉色均不受影響;肉牛飼養後期每頭每天要增重0.85公斤,副產物可替代日糧達50%,每頭每天節省10元飼料成本,肉牛飼養兩年可節省5千元以上。
陳建良說,牛是反芻動物,因此鳳梨皮、甘蔗皮等高纖的農業副產物正適合其腸胃消化;他的牧場位於屏東萬丹,果皮這類農業副產物含水率高達7、80%,運輸需要相當成本,過遠反而造成碳排,但因屏東正是鳳梨、毛豆等農作物產區,建立區域性的在地循環利用模式,才能讓農業副產物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