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積極推動農業收入保險,降低農民遭遇天災與產銷失衡風險/楊明憲

為穩定農民收入,分散農民的經營風險,行政院農委會自2015年試辦高接梨保單後,陸續增加芒果、釋迦、養殖水產、水稻、石斑魚、禽流感、農業設施等保單,今年更預計推出香蕉、木瓜、鳳梨、甜柿、文旦柚、虱目魚等災害保險或產量保險保單,並朝向制定專法為目標。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目前農民投保意願仍有待提升。開辦以來,投保比例最高的高接梨災害保險只有3.81%。

長年研究農業保險的逢甲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楊明憲表示,發展農業保險等同建立臺灣農業所得安全網,是臺灣農業發展必經之路。國際上,美日韓等國皆早已積極推動,且普及率高。臺灣起步晚,並不代表臺灣不需要。農業保險是世界趨勢,尤其是收入保險的推動,將能緩解農產品產銷失衡影響農民所得的情形。

《農傳媒》記者為您專訪國內農業保險專家楊明憲,談談農業保險對於臺灣農民與農業的重要性,並且提供政策建議。

推動農業收入保險是世界趨勢

「美國、日本,韓國本來就有推傳統災害保險,目前已逐漸轉向發展農業收入保險。」楊明憲表示,以往農業保險都是從災害或者產量角度思考,但現在不一樣了。

美國最早從1996年就從作物保險轉向推動農業收入保險,投保率高達75%,是目前美國所有農業保險最受歡迎的險種。2015年,韓國也開始推動針對個別作物的收入保險,日本則是在開辦農業保險超過70年的基礎上,從2014年投入規劃,預計今年10月就會推出農場總收入保險。

楊明憲說明,當代農產品的生產不只需要因應氣候變化帶來的產量挑戰,更因為全球市場自由化,價格波動頻繁。「農業收入保險」的規劃基礎,是保障「價格」乘上「產量」的「收入」,能同時涵蓋「生產風險」跟「價格風險」,比起傳統以災害或產量為理賠基礎的農業保險,更具未來性。

傳統作物保險只看產量,產量減少就有理賠條件。農業收入保險看的是收入,理賠風險比傳統作物保險低,因為即便作物產量減少,也可能因為價格上漲而有一定收入,收入減少不多,理賠金額也不多,保費就會比較便宜。楊明憲補充,收入保險做得好,未來將可以取代傳統型的作物產量保險。

農民投保收入保險,可望擺脫蕉金蕉土的局面。(攝影/汪文豪)

 

產量價格採公開數據,力求客觀效率

楊明憲表示,收入保險簡單來說,就是用「價格乘上產量」,訂出「基準收入」。只要投保對象的收入低於基準收入,就可以得到理賠。由於臺灣農作物買賣並不需要報稅,交易紀錄難以取得。因此,計算基準收入的「產量」與「價格」,皆依政府統計與市場公開拍賣資料來訂定,以維持客觀性。

舉例來說,這次首推的釋迦收入保險的「產量」,是根據中央農情調查的每公頃平均產量,考量到各地區種植的差異性,目前最小認定單位到鄉鎮。另外,「價格」基準則採用大型批發市場公開拍賣的全年平均價格。去年首開辦以臺北二市的全年平均數據為準,今年則改用交易量更大的臺北一市的數據。

「當然投保農民會質疑公開拍賣價格也不是他實際的售價,平均產量不是他的實際產量。」楊明憲表示,收入保險是一種基礎收入保障,回到臺灣缺乏交易紀錄的農產品買賣現況,「售價」要參考個別農民的銷售跟通路幾乎不可行,公開拍賣的價格仍有指標性,公信力值得參考。

另一方面,楊明憲解釋,作物產量跟農民的生產管理很有關係,變動很大,不太可能使用農民的個別紀錄。他舉例,韓國推動收入保險時,為了避免產量爭議,還特別訓練1千多位產量調查員上線挨家挨戶做調查,付出可觀的人力成本。這些成本反映在保費上不說,農民最後還是有諸多反彈,認為調查員低估產量。

楊明憲強調,使用公開的平均數據,不用個別的數據,除了客觀性,還能避免「個人道德風險」。「個人道德風險」指的是,部分農民可能因為仗著有投保,不好好照顧管理作物,致使產量減少,希望獲得理賠。又或者,為了領取理賠而低報自己販售作物的價格。

「如果那年平均算起來是賺錢,你個人賠錢,仍然拿不到理賠。同樣的,如果那年平均算起來是賠錢,你就算有賺錢,同樣可以獲得理賠。」楊明憲解釋,用目前實行的平均計算方式,只要當年計算出來的收入低於基準收入,投保的農民不管實際上有沒有賠錢都能獲得理賠。這種做法也等同鼓勵個別農民積極照顧生產、銷售自己的農產品。

2016年尼伯特颱風重創臺東地區釋迦產業,強風讓樹體攔腰折斷。(圖片提供/農糧署)

尼伯特颱風催生首張釋迦收入保險,投保率仍待提升

2016年尼伯特颱風重創臺東釋迦產業,單一作物災損上看5億,農委會宣布首度推動釋迦收入保險,經過一年規劃,臺灣第一張收入保單「釋迦收入保險」去年正式開賣。第一年投保率不到1%,因農民對執行細節有疑慮,今年投保件數再度下降,剩不到去年三分之一。

楊明憲說明,推動農業收入保險就像說服民眾買意外險,在過往沒有前例的狀況下,要農民付出額外成本原就需要時間溝通,投保率不佳無可厚非。針對投保意願在第二年下降的原因,楊明憲解釋,主要是因為釋迦農民認為用鄉鎮平均產量跟個人產量相差太遠,投保沒有保障。

他指出,實行一年下來,的確發現臺東有些鄉鎮範圍很大,氣候條件在同一鄉鎮裡也有所差異,使用鄉鎮平均產量跟實際產量出入過大。未來將嘗試縮小調查單位到村里,或者依不同生產條件劃分區域,增加精準度。

另外,「品種」也是未來需細緻劃分的保險資料。楊明憲指出,韓國實行的葡萄作物收入保險,針對不同品種、生產設施都有不同保費規劃。甚至同樣品種的葡萄種植在不同地區,就有不同保費。

目前臺灣針對釋迦兩大品種,大目釋迦跟鳳梨釋迦保險條件並沒有分開,未來應該要針對品種差異建立更準確的產量跟價格資料,才能更貼近農民的投保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