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果快速崛起 園區與種苗管理是栽培關鍵

(圖片來源/Wimber Cancho on Unsplash CC0)

文.圖/葉文彬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 徐錦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近年臺灣的酪梨栽培面積逐年攀升,甚至被列為果樹轉作的推廣選項之一

臺灣酪梨產地集中三縣市 早生、晚生種為育種重點

酪梨(Persea americana Mill.)為樟科(Lauraceae)多年生長綠喬木,又名鱷梨、牛油果、幸福果,原產於中美洲(北緯15~20度),臺灣在1902年即自美國夏威夷引進種苗。酪梨在中美洲作為主食已有千年歷史,在臺灣則為新興果樹,近年栽培面積逐年攀升,截至2018年約796公頃,集中於嘉義縣、臺南市及臺東縣,產量9,663公噸(表一)。

臺灣酪梨自中部地區到南部高屏地區皆有種植,有早生種(4~6月採收)、中生種(7~9月採收)及晚生種(10~1月採收)等三型,由表二顯示早生種及晚生種的拍賣價格較高,但中生種的產量較高,因此7~9月的產量高而價格略低,選育優良早生種或晚生種為產業發展重點之一。

酪梨開花特性二類型宜混植 園區規畫應注意排水與防風

酪梨開花特性為花序上的小花一般會開合二次,第一次為雌花階段,第二次進入雄花階段,此外,酪梨雖為完全花,但具雌先熟(雌蕊較雄蕊早成熟)及同步性(同一品種於同時間所開的花為同一發育階段的花)等特徵。依小花苞第一次開花時間分為甲型(A type)與乙型(B type),甲型小花苞第一次於上午開放為雌花期,中午後閉合,第二天下午再開放為雄花期;乙型小花苞第一次於下午開放為雌花期,傍晚閉合,第二天上午再開放為雄花期。

原則上單一品種園區內授粉機率低,但開花期間,夜間溫度會影響隔天開花時間,夜間溫度低於18℃,隔天開花時間會延後,使雌花期和雄花期有部分時間重疊,因此部分地區單一品種仍能結果。但園區規畫種植時仍建議採甲、乙型混植,並配合養蜂,以提高授粉結果。臺灣酪梨主要品種及其開花特性、採收適期詳如表四。

酪梨根群生長於土壤淺層,容易受逆境影響,園區規畫時應注意排水,種植前覆蓋5~10公分的有機質維持根域環境穩定。土壤中空氣不足時,根群會快速窒息腐敗,故種植區的土壤需有良好物理性及通氣性,避免種植於黏重土壤中。根腐病為酪梨常見的病害,受害植株呈現黃化、落葉、枯死等徵狀,尤其是颱風豪雨過後,排水不良區域更容易發生,因此易淹水地區不建議種植。

酪梨一年抽2~3次新梢,植株生長快速,枝梢較脆弱易折斷,若於風大地區種植,應建立防風設施或防風林以減少損失,另外如Hass品種,內部枝梢易因日照不足出現衰弱萎凋現象。酪梨週年生長且蒸散量大,建立園區前宜規畫好灌溉系統,以維持穩定的土壤水分供應生長所需。

臺灣品種混雜,易誤判採收適期 應盤點品種和建立種苗制度

酪梨品種繁多,由於酪梨是近幾年發展的新興果樹,宜即早建立種苗制度,避免一窩蜂搶種,並落實食農教育,以維持穩定價格。有關育種的發展策略建議如下:

一、品種樣態

臺灣環境溼熱,適合種植瓜地馬拉系、西印度系及瓜地馬拉系×西印度系的雜交種。墨西哥系喜歡熱帶高原地的冷凉環境,臺灣的低海拔地區較不適合種植。除了Hass,在育種方面,建議選育含油量高、果皮厚、適合低溫長途運輸且果肉帶甜味的品種。

二、種苗繁殖

臺灣目前栽培品種雖達30種以上,但實際上,因酪梨近年來價格高居不下,栽培者或種苗業者取得枝條便進行嫁接繁殖,造成同一品種可能有數個不同商品名;此外,酪梨果實在樹上無法後熟,需採收並經過一段時間後熟才可食用,部分農民可能不確認品種或不知道採收適期,在未達綠熟前就採收,造成無法正常後熟。

在消費端因部分品種後熟時果皮不會變色,消費者無相關知識,常未經後熟便食用,造成口感不佳,或放置過久腐爛無法食用,對酪梨產生不良印象,影響後續購買意願。為了產業能持續發展,建議對現有品種及種苗繁殖進行調查與管理,如下所述:

(一)種苗管理:成立生產專區,由試驗改良場所輔導苗木繁殖以統一供苗。目前砧木品種多以鮮食後收集的種子,播種後再嫁接目標品種,然而,如前述栽培者對種苗來源、品種不確認,則品種、砧穗間親和性將成為問題。另一方面,酪梨根腐病為普遍發生的病害,用抗(耐)根腐的砧木,以及採用高架離土栽培方式,可減少苗期病害問題,並建立一定的生產面積及產量,方能生產足量的規格品供應市場,預防出現供過於求及苗木混亂的情形。

(二)品種確認:主要目的為確認採收成熟度及採收後催熟處理。此部分應由試驗改良場所進行轄區酪梨品種盤點,調查主要產區的栽培品種開花期、採收適期,建立正確品種資訊,以利後續栽培管理及採後處理輔導。

「秋可得」的果粒大,後熟果果皮仍為綠色,果重可達1,000公克。

「平克頓」的果皮外觀與Hass相似,但果粒較大,果重約350~500公克。

(三)採收成熟度判斷:酪梨為更年性果實,採收成熟度將影響後熟品質,故必須確認採收適期。採收成熟度判斷可採用以下方式:

  • 1.與中華幸福果協會合作,請教農友有關特定品種於該地區的成熟期,依不同區域建立資料庫;
  • 2.果柄開始變黃則接近成熟;
  • 3.果點由明亮光彩轉變成無光彩或有銹斑;
  • 4.後熟時會轉色的品種在接近成熟時,果皮會有部分轉色;
  • 5.果實乾物重達一定標準(臺灣尚未建立資料庫,國外一般果實乾物重為20%左右,依品種別會有1~2%的差異);
  • 6.果實油脂成分達一定標準(臺灣尚未建立資料庫,可參考國外Hass品種含油量達8%為採收標準);
  • 7.先試採數粒果實置於室溫環境下,若能正常後熟且表皮無皺縮時,已達採收期。

三、育種作業

育種作業可區分二個面相進行,首先為砧木育種,就現有抗(耐)根腐病的砧木進行大量雜交及選育工作,育成抗(耐)根腐病的品(系)種供種苗業者統一供應種苗。同時發展國際貿易及國內市場需求的品種,先評估國內外市場占比,選育果肉甘甜、果皮厚硬、果重約200~400公克且耐儲運的品種。(參考文獻請逕洽作者)

「福樂」果皮光滑,後熟果果皮仍為綠色,果重平均800公克。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