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果貿市場】買臘肉、吃餡餅,重溫眷村溫暖人情味

文字/Casca 攝影/黃毛

同心圓設計的果貿社區,結構像顆洋蔥,公有市場在最外圍,緊鄰車水馬龍的中華一路;各類小攤沿路向內延伸,與眷村改造的圓弧形國宅渾然一體。活力十足的早市,逛起來像在剝洋蔥,第一層,是各家攤鋪帶著鄉音的喊賣聲;第二層,是外省與臺灣味交融的舌尖盛宴;最核心且讓人流連的,是超脫買賣之外,老鄰居、好熟客之間迸出的人情花火。

節氣更替的訊號,逛一趟市場就知曉。剛過大雪,高雄的天氣仍暖如秋分。但在果貿市場,紅通通的臘肉、香腸、各色乾貨已擺在最顯眼處,柑橘金黃、柿子橙紅飽滿,專屬冬季的市場色調,預告新年的到來。

作家楊路得輕快穿梭在熱鬧的攤位,陽光從葉隙灑落,讓泛著水珠的果蔬顯得鮮美。她掂起一束珠蔥,這嘗起來帶蒜味香氣的食材是秋冬限定美味;對面嬌小的砂糖橘正值產季,細嫩甜蜜,是近年從中國引進後成功栽種的品種;她緊接著喚我們去看一隻菠菜上的小蝸牛,菠菜是南部人的長年菜,富含水分,蝸牛也愛吃。

走著走著,她腦海裡轉著這時節該為家人準備哪些菜餚。果貿市場因地利之便,能見到較多南部特產,初春有燕巢蜜棗,夏天有九曲堂鳳梨,時節入冬,這攤的烏魚正肥,那攤的臘肉多汁,梓官烏魚子可帶一些,冬季蔬菜的選擇更是琳瑯滿目。買菜技巧無他,選最新鮮著時的食材就是。

從視作畏途到必逛之處

活力十足的市場,是楊路得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

走逛市場的路,楊路得幼時一度視作畏途。她曾在書中寫道,有的市場空間昏暗,瀰漫生肉鮮魚氣息,地板總泛著水膜,有時還會被刮魚鱗時噴飛的鱗片突襲,初訪時可能不習慣。但隨著年歲漸長、歷練漸廣,她發現曾踮著腳尖走過,生怕踩到髒汙的潮溼地帶,其實是個千味之國,是當地人廚房的延伸,口味與手藝的集聚,也是生活與文化的縮影。成為母親後,她更常進出市場,希望透過親手燒製的菜餚,讓孩子記下媽媽的味道。

眷村榮民來自不同省分,各有擅長菜系,大夥在飯桌交流五湖四海鄉愁,融合後再添幾分臺灣滋味,便成為獨一無二的眷村菜。

於是市場成為她走訪每個城市村里的必經之途,原任職外商公司的她,人生也在此轉彎,成為全臺跑透透,出書記錄市場滋味的作家。

楊路得對果貿的印象,起自一位在左營眷村長大的同事。循著同事的手繪地圖,她開始認識這座老社區,這裡曾是南臺灣最大眷村「果貿三村」,1981年改建為集合式國宅,住民以海軍軍眷為主,社區食衣住行機能俱全,自成小世界。

早年走訪果貿,能看到身著汗衫的榮民擀麵、晒麵條,歲月如梭,這些賣力的身影漸不復見,但手藝由後代傳承,眷村麵點、臘肉、燒雞與外省小菜,仍是果貿市場的代名詞。

與社區並存的市場作息

果貿市場與社區的作息並存,清晨5點,建於室內的公有市場已傳來「篤、篤」剁肉聲,現宰溫體肉吊在鉤上,檯面羅列鮮魚,臘肉的煙熏味竄入鼻腔。步出室外,賣蔬菜、鮮果、民生用品、衣服鞋襪的小攤讓人眼花撩亂,早起的長輩來市場買菜兼晨運,還價聲中,不時穿插問候:孫子幾時回來?剛出院的太太情況如何?感冒好些沒?我女兒從日本帶回止咳藥,明天拿給你……人情溫潤藏在細瑣之間。

與社區融為一體的果貿市場,人情滿溢。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