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人物誌】義無反顧的水產研究之路——廖一久

內容提供/ 漁業廣播電臺 文、攝影/ 陳選尹 首圖提供/ 廖一久

廖一久長久以來在水產研究與產業的傑出貢獻獲得各界的推崇與肯定,一生中獲獎無數,之所以走上水產研究之路,和他的童年經驗有大大的關係。

1936年,廖一久在日本出生,隨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局勢緊張,1939年父親廖忠雄先生便決定舉家返臺,在豐原展開新生活。

在豐原的家中有座魚池,對廖一久來說,坐在魚池邊觀察魚兒們的生活,是孩童時期的樂趣之一。不管是魚兒們的優游自在、或是池塘每隔兩年的大清掃,對年幼的他而言,就是件天大的盛事。兒時的經驗同時也為他日後的水產養殖研究,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主修漁業生物,開啟研究魚蝦之路

1953年美國國務院協助臺灣發展漁業,因需從培養人才下手,便於臺灣大學動物學系下增設漁業生物組,並同時設立獎學金,希望吸引人才投入漁業,而廖一久便是其中之一。

他以第一志願就讀臺大動物學系漁業生物組,雖然當時臺大不要求大學部學生寫論文,仍熱愛學術研究,他認為這樣才能在水產研究領域中更深入、並且能解決關鍵問題。

留學日本研究班節蝦,奠定水產養殖研究實力

大學畢業後,廖一久選擇來到日本東京大學,接受嚴格的教育。那段時間他透過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廖一久,順利完成博士學位,論文主要研究斑節蝦,對當時日本的斑節蝦養殖產業頗有貢獻。

爾後他到日本山口縣私人經營的斑節蝦研究所作博士後研究,對於他回國後研究草蝦有非常多的幫助。所以他建議後輩,畢業後先別急著回國,可以先在國外磨練一番。

臺大動物學系畢業生一行13人與系主任。(圖片提供/廖一久)

回國投身水試所,人稱「草蝦之父」

完成博士學業後,廖一久接獲農復會漁業專家陳同白先生的邀請,於1968年返臺,在水產試驗所臺南分所服務(現改制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當時臺灣的水產養殖雖已歷史悠久,但仍必須看天吃飯,而蝦類是屬於單價較高的水產品。不久,他就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領先世界各國完成草蝦的人工繁殖技術,建立全球第一例草蝦人工繁殖,並在197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第14屆印度太平洋學術研討會中,代表中華民國發表兩篇學術論文,從此奠定臺灣水產養殖技術的國際地位,揭開臺灣草蝦養殖王國序幕。

因為草蝦人工繁養的成功,1987年達到年產近10萬公噸的產量,無論生產或外銷都是世界第一;外銷金額曾高達4億7千萬美元,其中有一半銷往日本;他說當時許多養蝦的漁民都非常感謝他,遂稱他為「草蝦之父」。

廖一久一生投入水產研究產業,至今仍退而不休,從事水產養殖、生態等研究和實務。

在東港分所任職了19年,期間廖一久完成7種海水蝦類與1種淡水蝦類的人工繁殖試驗,並進行各種經濟魚蝦貝藻類的生理、生態研究等。1987年他離開東港,北上基隆擔任水產試驗所所長一職,邁入職涯另一個里程碑。

擔任水試所所長(1987~2002年)是與往常截然不同的職場文化及工作範疇,在長達15年的所長生涯,他整合所內水產研究資源以及全力打造硬體設備,包括在1992年興建2,000噸級,堪稱國內規模最大的研究船——「水試一號」,和籌建臺東分所、補強各分所設備、建造澎湖水族館、積極培育人才等。直到臨退之際,仍排除萬難爭取到17億4,000多萬元水產種原庫經費,希望能為臺灣水產業奠定永續的根基。

退而不休,獲日授勳

廖一久2002年退休後,擔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持續領導研究團隊,從事水產養殖及水族生理、生態等研究和實務。

他一生中獲獎無數,包括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獎、行政院首屆傑出科技人才獎、世界養殖聯盟終身成就獎以及象徵國內學術研究最高榮譽的總統科學獎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廖一久榮獲「日本水產增殖學會」遴選為名譽會員,廖一久是該學會1952年成立以來第六位,也是唯一一位非日本國籍的名譽會員。

目前廖一久是國內眾多大學校務諮詢的對象,提到校務的方針跟規劃,他不吝給予建言;同時也是水產業者請益的對象,他針對在汶萊養殖藍蝦、箱網養殖以及捕撈漁業的計劃充滿興趣,也親自前往了解,現在發展得十分順利。未來他也將繼續秉持著「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在水產養殖研究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日本水產增殖學會」會長拜訪廖一久院士並贈予獎牌。(圖片提供/廖一久)

 


漁業廣播電臺

每月第2、4週的週二18:20~19:00,『漁業人物誌』單元播出:

頻道:AM738、1143、宜蘭1593千赫

官網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