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阿薩姆紅茶獨占主流,茶改場推出小葉種紅茶「臺茶23號」主攻高端市場

文/洪嘉鎂 圖片提供/茶業改良場

臺灣曾是茶葉出口大國,尤其日治時期從印度引入種植的臺茶8號(阿薩姆)更成為外銷主力商品,但受到人工與生產成本上漲等影響,缺乏國際競爭力,再加上市場興起流行高山烏龍茶,使得臺灣紅茶退出國際市場,甚至在國內沉寂許久。

如今,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根據臺茶18號(紅玉)帶動921地震災區南投縣魚池鄉產業復興的模式,重新擦亮「日月潭紅茶」的金字招牌信心激勵下,今天再推出新的紅茶品種–臺茶23號。

不同於國際市場主流的大葉種紅茶,臺茶23號是全世界少見的小葉種紅茶,喝起來沒有大葉種紅茶的苦澀,卻有類似臺灣烏龍茶特有的回甘與齒頰留香。

茶改場希望以臺茶23號主打全球高端紅茶市場,將具有臺灣特色的紅茶文化推向國際,重新擦亮紅茶王國的招牌。為此,茶改場也公開徵求命名,希望比照臺茶18號「紅玉」、臺茶21號「紅韻」的模式,也替臺茶23號取個響亮的商品名。

臺灣紅茶曾為茶葉外銷主力商品

國內茶葉發展大約有200多年歷史,紅茶發展則可追溯到清朝,但產業興起的時機點約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引進印度與緬甸的大葉種品系,大家熟知的臺茶8號(阿薩姆)也是在這段時期從印度引進,種植外銷到其他國家,此時國內以發展大葉種紅茶為主。

民國60年以前,臺灣茶葉以出口為主,紅茶為主力,其次為綠茶,茶葉育種研究也以紅茶為主,但由於國內茶葉生產成本比其他國家高,工資也隨著經濟發展而開始上漲,價格缺乏國際競爭力,外銷市場逐漸萎縮。

民國64年後,茶葉發展政策從外銷轉為內銷,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分場長黃正宗表示,國內紅茶發展受政策影響,紅茶育種研究進度逐漸趨緩,茶葉育種發展也轉向部分發酵茶(烏龍茶)為主。

茶改場今年推出小葉種適種紅茶臺茶23號,可望能成為紅茶產業新生力軍,打入國際市場。

921地震,紅玉協助災區重建

民國88年6月茶改場發表臺茶18號(紅玉),同年9月的921地震重創南投,日月潭一帶受地震影響,產業相當蕭條。茶改場魚池分場利用新推出的紅玉協助災區重建,除了振興地方產業外,也讓沉寂近30年的紅茶產業有復甦的跡象。

茶改場場長李紅曦指出,紅玉的滋味相當特別,喝起來有肉桂香、薄荷香,以全球紅茶來說是相當特殊的風味。

紅玉的成功讓紅茶再次受到國人關注,茶改場也在民國98年推出臺茶21號(紅韻),將印度的大葉種與祁門小葉種雜交,讓紅韻同時擁有大葉種的口感、小葉種的風味,為紅茶產業增添1名生力軍。

國內各個茶產區也開始利用適製烏龍茶的小葉種茶樹製作紅茶,透過栽培、加工等方式發展地方特色紅茶,例如,花蓮縣瑞穗鄉舞鶴產區原本是生產包種茶為主,後來利用小綠葉蟬吸食過的茶葉製作「蜜香紅茶」,名聲享譽全臺。

李紅曦表示,國內地方特色品牌紅茶很多,像宜蘭冬山素馨紅茶、桃園桃映紅茶、苗栗貓裏紅紅茶、南投日月潭紅茶、花蓮蜜香紅茶等,茶改場都有適時給予協助,建立新品牌。

十年磨一劍,臺茶23號亮麗登場

從紅玉開始,每10年推出紅茶新種似乎成為不成文規定,茶改場盤點日治時期日本人引入的茶樹種子,重新選育、完備育種流程,在今年推出在地育種的臺茶23號紅茶新品種,有別阿薩姆、紅玉等大葉種茶樹,為小葉種茶樹。

黃正宗表示,國際紅茶交易以大葉種為主要商品,滋味強烈,像是阿薩姆紅茶,喝起來收斂性較強,兩頰與舌面會有澀感,很快就會消失,然後口內生津,但年輕人喝紅茶不太喜歡收斂性強的感覺,比較偏好有香氣,因此小葉種逐漸受到歡迎,例如烏龍茶。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產區以生產包種茶為主,在國內知名度不高,而後利用小綠葉蟬吸食過的茶葉製作出「蜜香紅茶」,意外成為當地代表茶類。

黃正宗指出,小葉種的香氣明顯、收斂性弱,滋味也比大葉種淡,像祁門紅茶、大吉嶺紅茶等也逐漸在國際市場受到歡迎,臺茶23號符合臺灣與國際市場趨勢,有機會能成為紅茶生力軍。

茶改場指出,臺茶23號來自於臺北帝國大學山本亮教授在民國27年從安徽省祁門茶區採集的茶樹種子,由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魚池紅茶試驗支所(今茶改場魚池分場)經多年觀察試驗研究,從民國90年挑選品系「祁辦1」選育而成。

臺茶23號將從魚池鄉出發推廣種植

臺灣紅茶近年來多以適製烏龍茶的小葉種茶樹在夏秋兩季採收茶菁來製作,不過一般小葉種茶樹所製造的紅茶品質與大葉種茶樹所製作的紅茶品質仍有差異。

但此次茶改場育成的臺茶23號有生長勢強、抗病能力強與耐旱性強等特性,製作出的紅茶品質表現優良,具有水色橙紅艷麗明亮,香氣芬芳幽雅具甜花果香,滋味甘醇韻濃具收斂性等優點。

黃正宗表示,這是從小葉種中挑選最像大葉種口感的紅茶,在滋味上以紅茶特色為要求,收斂性比一般小葉種紅茶強,有韻味、口感明顯,不適合製作成部分發酵茶,與紅韻相比有更強的甜花香,製程上也會比紅韻更容易帶出花香,就像紅韻的加強版。

黃正宗指出,臺茶23號將從魚池鄉開始小量推廣,除了育種地在魚池鄉,熟悉生長環境外,更重要茶葉品種推廣必須謹慎小心,消費者對於新品種茶葉比較好奇,大量推廣有可能影響到現有市場。

他進一步說明,農民種植茶葉新品種可能需要3年,回收成本需要5年,萬一新品種不受市場歡迎就會賠錢,因此現階段採取小量推廣種植,等到市場接受後,農友會思考是否要栽種新種,另外雖然小葉種耐熱也耐寒,不太會有海拔限制,但表現風味可能會受到環境影響。

黃正宗表示,目前臺茶23號尚未有商品名,茶改場前陣子已對外徵求商品名,將整理民眾提供的名字,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名,擇期舉辦投票活動。

茶改場在104至106年完成臺茶23號與青心烏龍為對照品種的品系比較試驗,確立茶葉特色。

臺灣精品紅茶有機會闖入現調茶市場

國內茶葉種植面積大約11,700公頃左右,其中約有600公頃專門生產紅茶,但生產出的紅茶大多走向精品路線,每年得向國外進口紅茶1.5萬噸以供應商用茶市場,如手搖杯、罐裝飲料等。

李紅曦表示,以國內市場來說,臺灣生產的紅茶成本較高,不太可能走入泡沫紅茶店之類的飲料店,但是近年國內現調茶市場逐漸興起,茶葉除了熱泡外,若能走入高價位冷飲茶市場,消費者將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享用到臺灣生產的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