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呂宛霖
臺北的夏天總讓人煩悶,空氣潮溼、日頭不明朗⋯⋯我站在陽臺望著剛洗晾好的衣服,忽然間想起澎湖那片鹹爽的海風,與田間飄來的泥土香氣。
澎湖的土地不肥沃,水源也珍貴,但偏偏多風、少雨,土質沙礫含量高,恰好最適合種土豆。夏天在社區裡散步時,總會在用一塊塊石頭砌起的「菜宅」裡,見到土豆叢茂密的綠意。這些小田地多半由地方媽媽們打理;她們彎著腰,在晨曦與海風間巡視,等到土豆葉片開始轉黃,便會提著編籃,一株株輕輕連根拔起,撥下藏在泥土裡的土豆,洗淨、晒乾或煮熟─海島婦女的辛勤風景。
我們家不種地,但每年這個時候總會有左鄰右舍送來新摘的土豆。母親將它們倒進滾沸的大鍋中,撒一把鹽,文火慢煮。煮熟後剝開那層帶著薄薄泥氣的殼,裡頭的豆仁鬆軟細緻,入口綿香,混著一點鹽與海風的味道。這種吃法,我們稱作「煠(sa̍ h,水煮)土豆」,最簡單,也最能嚐出土地的本味。
我最喜歡的,就是和父親在午睡醒來後一邊泡著老人茶,一邊剝著剛退冰的煠土豆。紫砂壺裡茶香飄起,一杯好茶清苦回甘,正好與口感綿密的土豆互為補足。那樣的午後,陽光在石牆上留下斑駁的影子,父親偶爾開口哼唱著臺語老歌,我則聽著、吃著,彷彿全世界都慢了下來。
長大後離島赴臺求學,澎湖的味道便成了我心中一條若有似無的線。當有朋友問起澎湖有什麼土產值得買時,我總不假思索地回答:「奶油花生酥。」但有趣的是,我自己真正認識這味點心,竟然是在大學時為了應付同學而隨手在機場選的。發給同學時也順手拆來吃,沒想到一吃竟驚為天人:外層酥脆,花生與奶油香氣爆裂,餘韻中還帶著微微焦糖與鹽香,和都市常見那種單一甜膩的糖果完全不同。入口即化不黏牙,層層香氣如海浪般陣陣撲來,咀嚼之間更能嚐到澎湖花生的甘美。每次看朋友們吃得津津有味,我心中總有一股說不出的得意;那不只是對伴手禮的肯定,更像是對家鄉這座小島的肯定。感動之餘,我驕傲地說:「這就是我的澎湖味。」
澎湖的土豆,從泥土裡翻出來,透過種田的雙手進入廚房與糖鍋,又從土產袋走進城市的客廳與辦公桌。那是一種柔軟的連結,總在不經意的時刻,讓你記得「家」的模樣。有人說,島嶼人總帶著一點點嬌氣與傲骨。我想,那或許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從何處來,也明白那片小小土地給予了我們什麼。
作者 呂宛霖
土生土長澎湖人,大學起滯留臺北,途中短暫旅居神戶、倫敦,喜歡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熱愛下廚。現役編集者,比起寫作更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