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潘家欣
長大以後才慢慢喜歡逛菜市場,小時候跟著母親去傳統市場,覺得油膩、混亂,人潮洶湧,不像超級市場舒服又有冷氣吹,所以很不愛去菜市場。
然而,等到自己有經濟能力,開始掌杓以後,才稍稍踏進「懂吃」的階段,傳統市場在我眼中的形象立刻轉變成寶山。因為所有時令好貨、稀罕的山珍海味,都只會出現在地方性的傳統市場。春天菜市場尤其美麗,百草齊萌,所有菜蔬都嫩得出水。今日去到臺南的兵仔市,竟發現少見的珠蔥──蔥白圓滾滾像顆小珍珠,一大把才五十元,買!
珠蔥喜冷涼氣候,跟宜蘭三星蔥一樣,越是冷涼露水重,蔥段越肥美。賣珠蔥的小販也兼賣鮮嫩的烏甜仔菜,一樣是春天雨水重時才會好吃的,等暑熱漸強,烏甜仔就要老了。而珠蔥作為蔬菜不只有春天好吃而已,一大堆珠蔥旁,還擺著紅蔥頭──其實紅蔥頭就是珠蔥的鱗莖,把紅蔥頭種下去,長大就變成甜美的珠蔥!珠蔥好好地養到鱗莖肥美,挖出來把老化枝葉去掉就是紅蔥頭!南部滷肉飯的靈魂不能沒有油炸紅蔥頭,沒想到它的葉子也好好吃!
作家劉克襄在《男人的菜市場》中寫逛臺灣菜市場的經驗,身為市場小白的我,讀著這書很感到親切。書中的珠蔥被歸類為「旅行的蔬菜」,原來是作家去到春季盛產珠蔥的平溪,連路邊的花壇都種著珠蔥。看似在地的蔬菜,其實老家在兩河流域!而且,它真正的學術名稱既不是珠蔥,也不是紅蔥頭,而是「分蔥」,屬於洋蔥的一個變種,原產於敘利亞,後來傳入中國、臺灣、東南亞等地。而臺灣紅蔥頭的主要產地,並不在平溪,而是集中在臺南市、嘉義縣及雲林縣,臺南尤其是紅蔥頭生產的大宗,市占率九成以上。走訪菜市場對我來說,是一門學校圍牆外的課程:某山出產的砂糖橘細緻好吃、某地出產的馬鈴薯剛送來,還帶著土壤水氣。認真走一圈菜市場,兩手提袋裡裝的不是青菜,而是寶島一日遊了。
1.珠蔥洗淨切丁,不用太細,珠蔥非常嫩,過細會沒有口感。
3.熱油鍋,依照梁瓊白指示,先下蛋汁,再放蔥。中火蓋上蓋子,稍微悶1 分鐘,開鍋蓋翻炒到全熟,會得到美麗的焦紋。
4.擺盤開吃,春天萬歲!
作者 潘家欣
一九八四年生,迷戀各種氣味和玩具,著有散文集《玩物誌》;詩集《如蜜帖》、《如廁帖》、《負子獸》等八冊;藝術文集《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的家常菜》;插畫作品《暗夜的螃蟹》、《虎姑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