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島嶼桃圖鑑】相招喫桃

臺灣水蜜桃品種多元,以果皮顏色區分,市場常見的紅桃之外,還可找到白桃與黃桃。以果肉觀察,可分白肉與黃肉,但實際成色濃淡則受果核、果皮或熟度影響。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奶與蜜的復興地

「復興區目前大約有一百八十公頃,種植果肉柔軟的溶質高山桃;另有一百四十公頃左右種植採收期較早、肉質比較硬的平地種,例如『紅玉』。」現任桃園市復興區農會總幹事高理忠(Tanga Maray)曾服務杏壇逾三十年,並獲教育部師鐸獎,主修聲樂專長的他,說起話來有種溫潤的質地,「除了大家熟知的水蜜桃,復興區其實還有非常多特產。」

隱藏版水蜜桃鹽酥嫩蝦 堪稱神級水蜜桃料理,啖蝦吮指連殼都想吞!
鄉間小路
水蜜桃季節料理

恩愛農場餐點搭配時節物產,菜式多樣。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恩愛農場:拉拉山上的蜜桃盛宴

臺灣的高山水蜜桃,通常在每年七、八月迎來大盛。無論從三峽、大溪或是大同前往拉拉山,只要看見路邊越來越多小貨車擺出一籃籃嬌嫩欲滴的水蜜桃,不須停車暫借問,即可知已經進入產地復興區了。一入復興深似海、山路蜿蜒浩漫,到拉拉山旅遊,途經「角板山」復興區農會時,別忘稍作停歇,逛逛還有驚喜。

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2025年8月號 夏日桃樂事

夏日應該是什麼模樣?熱浪來襲的路邊小店裡,大碗公盛滿晶瑩細碎冰沙,淋上繽紛醬料,情人們一口一口愉快分食;或是,路人們在午後雷雨的間隙中奔跑,一朵朵傘打開的鮮豔,亮麗起陰沉天色。當然,最讓人著迷的,大約是剛剛才在街角買了幾顆水蜜桃,簡單沖過水就忍不住邊走邊吃,陽光下汁水淋漓沾滿整手甜蜜──因為一顆桃子感到人生暢快。

水蜜桃外觀顏色因品種、熟度和日照時長等因素而有變化。
鄉間小路
【水蜜桃指南】桃的甜蜜與深邃

水蜜桃香氣馥郁高雅,多汁甜蜜卻吃不膩,是非常療癒人心的水果。

每年春夏盛產之際,總可見許多桃禮盒出現在市場、農會,甚至路邊的發財車,寫著來自知名產區、期間限定,精品水果店不時還會出現隱藏版、氣派精美的進口禮盒……手上拿著圓滿又嬌嫩的蜜桃,誰都想把握時機,多吃一顆是一顆。

鄉間小路
【食趣聞】卡維蘭:鮮果格外品的美味挑戰

「如果要說我做了什麼不一樣的事,應該是挑戰自產自銷能長久運作的模式吧。」今年三十四歲的洪睿弘為「茂榛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不過大眾還是習慣以公司未改名前的「卡維蘭」親暱稱呼─以產地鮮果直售、水果與格外品加工銷售等形式,結合社會企業的土地關懷與商業穩定營運兩項重點,打造友善環境循環的農產銷售模式,一鳴驚人,迄今屆滿十年。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平地桃:水蜜桃下山奮鬥的故事

詩人余光中寫了詩詠桃:「水蜜桃,紅夭夭/⋯⋯豐腴而又慵軟/甜裡帶一點點酸/忙了舌頭/閒了牙齒/豔名真是不虛傳⋯⋯」桃的魅力可見一斑。過往常見的水蜜桃多為外國品種的高山桃,特性為高需冷性(需長時間處於低溫環境),種植於海拔一千四百公尺以上高山地區,直至八〇年代,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展開平地桃相關研究,慢慢發展出台農系列,臺灣在地培育的桃子。

鄉間小路
【餐桌上的產地】甜莃果園:守護質樸生活初心的梨山桃樂園

「我女兒跟太太目前都住在新竹,方便上學跟工作。」原為竹科工程師的許漢忠,二〇一五年從退休父親手中接過梨山上約一點七公頃的果園,借女兒名命名「甜莃果園」──是祝福也是期許,希望在他的照顧下兩者皆能安心成長。「平常大多是我一個人住山上,盡量每兩個禮拜就下山回家一次。農忙的時候,家人也會上山一起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