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7205農水新風貌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5月號 農水新風貌 把水留住,灌溉大地

2021年初臺灣西部地區發生大規模乾旱事件,導致各地農田進入不同程度的減量供水、限水、停灌甚至歇業等情況,成為臺灣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被稱作「百年大旱」,顯而易見,乾旱已是無法迴避的氣候危機,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簡稱農水署)新成立後的最大挑戰。

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除了完善的灌排系統,農水署提出「把水留住,灌溉大地」的願景,除了擴大照顧農民的生產與生計,善用現代科技與設施蓄豐濟枯、引水廣布、智慧灌溉,達到幫助農民省時、省工又省水,更把友善土地的生活與生態一併納入考量,透過全臺各地農田水利人員的推廣、協調,再造農田水利的新風貌。

豐年7204 農業淨零 碳金時代來臨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4月號 農業淨零 碳金時代來臨

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國家目標,在極端氣候變成「新常態」之前,製造、運輸、住宅,以及農業部門,都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2021年9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在綠能、減少碳排之路上,率先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更在今年(2022)2月的「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與各界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擬定「減量」、「增匯」、「循環」及「綠趨勢」等四大主軸,為本身就具有「減碳體質」的農業鋪出明確的淨零大道。國人未來是否能順應國際趨勢,迎接農業碳金時代的商機,且看此刻產官學研與全國人民的意念與努力。

《豐年雜誌》7203書封
各期雜誌
《豐年雜誌》2022年3月號 生態系服務-守護農業永續的本金

2005年一份「千禧年生態系評估」報告,明確定義生態系服務為「人類從生態系中獲得的利益」,並劃分為「供給」、「支持」、「調節」及「文化」等四大服務面向,意味大自然支撐全人類的生命、生活、生產。
在臺灣,也有一群人,願意讓農田裡的雜草長高一點,化學藥劑少用些,只為了照顧像人類一樣,共同仰賴農田、穿梭在田水與莊稼的生物,以及孕育萬物的自然環境,希望萬物共好,一同健康。這些以生態為本過生活的人,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頭社
豐年雜誌
愚公移水:頭社的戽水文化 (上)

2021年10月23日,一個秋風宜人的下午,七旬的林如明先生扛著一支約6公尺長的竹竿,從頭社盆地山坡上的自家三合院,帶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農村文化技藝調查團隊一行人與筆者,浩浩蕩蕩地穿過蜿蜒在左鄰右舍中的小通道,前往當地人俗稱最lom(台語),也就是最軟爛、會下陷的一塊泥炭地,準備展開一場睽違40年的灌溉取水秀。如明伯肩上扛著這支約莫兩層樓高的竹竿,看來一派輕鬆,身後的兒子則幫他拿著剛剛手作完成的「戽桸」(台語音hòo-yia),以及一把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