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農民傳真】新屋巢農產地餐桌 一場低碳足跡的地方饗宴

想像一下,騎著單車在幾個路口彎來繞去,車前菜籃就能裝得滿滿,從蔬菜、水果、稻米、雞肉、豆製品、飲品,生活飲食所需幾乎一應俱全。這樣的低碳飲食圈就在桃園市新屋區。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體驗古早捕魚法!去馬太鞍來場原鄉輕旅行

馬太鞍部落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市區旁,在阿美族語中稱為「Fata’an」,其語意為樹豆。樹豆的種子及葉片蛋白質含量均高,是原住民重要的能量攝取來源,且繁殖能力很強,因此部落裡皆稱吃了樹豆會身強體壯,被當成吉祥物般攜帶、到處播種,使得部落週邊長滿了樹豆,阿美族人習慣以地形、地物稱呼一個地方,就以樹豆名Fata’an為部落名稱,也就是現在的「馬太鞍」地名由來。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走進阿美族祖屋,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

阿美族部落——太巴塱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市區旁,在阿美族語中稱為「Tafalong」,意指有很多白螃蟹的地方,因此部落常以螃蟹作為圖騰。為了使來太巴塱的旅客,都能認識部落的文化傳統,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集結了部落裡的耆老與青年,以阿美族祖屋為藍本,就地取材並使用傳統建築工法搭建了紅糯米生活館。作為部落的對外窗口,走進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除了能聽聽傳統歌謠、享用阿美族的野菜料理外,還能參加文化導覽、體驗農事及購買部落農特產與手工藝品等,是個兼具保存部落文化及對外展售功能的產地餐桌。

新聞
打造中草藥發展契機,當歸、丹參邁向六級化休閒農產業

臺灣中藥材多仰賴進口,但常有農藥、重金屬殘留等問題,嚴重影響民眾食用安全。因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積極推動東部地區中草藥產業發展,建立優良農業操作 (GAP) 栽培技術及有機栽培技術,生產優質、安全的中草藥。

新聞
黃謙一夫婦,對台灣「身土不二」的堅持

近年紛紛出現一波又一波「支農、返農、援農」風潮,開創出許多協力農業的積極模式,連結產地與餐桌,而雲林的農緯果菜行,即是此風潮帶領者之一

新聞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為池南部落注入活水的樹屋餐廳

鯉魚潭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鯉魚山腳下,南北最長處約1.6公里,東西最寬處約930公尺,是花蓮縣內最大的內陸湖泊,週邊遊憩資源豐富

新聞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以義大利風格演繹原民料理、在地飲食的Giwas Ali

一間餐廳,搭建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以料理及故事使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相互交流,滿足口腹之餘更讓彼此相互尊重,他們使用原民傳統食材,卻以創新手法調理入菜,他們緬懷兒時記憶,更將當初艱辛化為一道道沁人心脾的美味料理,Giwas Ali以美食串起對原民文化與社區支持滿滿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