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慧農業
農業部於2016年提出農業再生計畫,並於2017年推行智慧農業至今,鼓勵智慧科技與精緻化溫網室設施的發展,目的為改良產銷技術,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林裕彬表示,「目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與食安等問題,對農業造成極大影響,勢必要朝向精準化、自動化栽培的方向邁進,智慧農業結合設施栽培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臺灣位處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農田雜草生長快速,多以翻耕、機械割刈或施用除草劑等方式清除雜草,對農友而言,雜草管理是繁重的負擔。菊科植物金腰箭舅具低矮匍匐、生長迅速,且自播性佳、耐蔭等優點,可解決農田雜草問題,且經臺東場長期觀察及試驗發現,其許多特性非常具有發展潛力,可望成為在各式環境上作為搭配應用的眾多地被作物之一。
在全球人口向都市集中的趨勢下,各國鄉村都面臨相似的挑戰,一方面因為缺少工作機會與可持續的商業活動,將人們推往都市謀生;又因人口減少連帶使公私部門於鄉村的基礎服務的投資漸少,造成生活機能的不足與衰退,又再次將人推往都市。重複的負面循環,使得鄉村居於日益不利的地位。然而,鄉村富有諸多自然與人文資產,而且新科技與資通訊技術逐漸普及,兩相碰撞下,或許能激出新火花,開展鄉村新樣貌。近10年來,歐盟陸續對於如何利用科技突破鄉村困境,提高鄉村的競爭力與便利性加以討論,提出「智慧農村」(Smart Village)的概念與相關計畫。
區塊鏈技術近年來跨足通訊、監測、醫學及農業領域,臺大生農學院今(16)日舉行「動態智慧化知識生產履歷」成果發表會,產官學共同推動區塊鏈應用在農業創新。壽米屋與臺大農場生產的鹿嗚米,參與這項區塊鏈應用產銷履歷計劃,預計年底臺大實驗林鳳凰有機茶園也加入履歷碳溯源,保障食安,也幫助農民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農用數位工具的使用已經是現今農業經營趨勢,近幾年的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氣候,更促使綠色革命進入到資通訊(ICT)的世界當中,數位工具的應用更是無可避免,亦是智慧農業的一部分;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提出,智農市場將從2021年的129億美元可增長至2026年的20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0.1%,成長相當快速。數位工具將可利用所收集的數據,找尋解決方案,進行農場的運營管理或是行銷通路的虛實整合,而這是傳統農業無法達到的。
農業技術交易網(Taiwan Agriculture TechnoMart,簡稱TATM,網址https://tatm.coa.gov.tw/),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於2008年所建置,為國內第一個整合性農業技術交易的媒合平臺,迄今維運10餘年,集結農委會所屬機關科技研發成果,整合技術、專利、品種權、技轉公告等訊息,利用網路無遠弗界的特色,進行技術行銷及媒合。歡迎農企業業者、各地農友及對農業有興趣之人士前往該網站「探索尋寶」。
第8屆「科技農企業菁創獎」今(16)日舉行頒奬典禮,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菁創獎競爭非常激烈,本屆有19家入圍,每一入圍的業者,其科技應用及研發都是農業部門的典範,在生技、AI、氣象資訊,以及蘭花等農業強項有貢獻,具體運用於臺灣及全球的農業部門。
施肥、巡田、噴藥⋯⋯農田作業在現代科技挹注加值之下,無人機正快速帶動傳統農業「起飛」邁向智慧農業,「人在家中坐,喜從天上來」的農村新面貌到來。無人機在農業的應用已大放異彩,主要執行預防病蟲害等植物保護工作,通稱無人植保機。
農業設施主要目的在保護農作物,避免受到天候與病蟲危害,營造良好栽培環境,提高作物產量跟品質,在氣候變遷威脅下,設施栽培已成為農耕重要趨勢。臺灣農業設施產業雖已有相當基礎,卻面臨內部溫度偏高、夏季運用效率差、耐風性不佳與颱風季節易受損等瓶頸,又因多數是成本較低的簡易溫室或網室,硬體設施結構簡單,栽培技術參差不齊,導致品質不易控管、銷售不穩定。也因此,透過智慧農業跨域整合,利用環境感測精準預測,使農業設施與栽培技術參數化,實施標準化生產與數位化產銷,精簡作業項次與資材過度投資,提升農業生產效能,減緩對環境衝擊,成為農業領航產業發展重要課題。
人與土地的連結從哪裡開始?當一條溪流引入圳道盈滿稻田,農民將秧苗穩穩插入田土;當海女閉氣潛入10公尺深的海水中,只為找尋足以支持生活所需的海產;當人們特地前往農村,就為看看團購多回的農特產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連結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生活形態變了,變得不再容易看見需求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發揚土地價值的農漁村和第一線生產者,是時候拉回眾人的目光了!一起讓故事重新流進每個人心中;檢視地方的特色與缺口,找出凸顯自我價值和經濟發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