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舂米機器用水力,就怕水神會生氣

早年農民所吃的每一粒米,都是自家從播種、插秧、種稻、稻穀收成,然後經過舂米,才能有好吃的白米。舂米靠人力,農民用土礱將稻米的殼磨掉,以風鼓將殼皮,也就是粗糠吹走,再把糙米擺進舂臼裡用槌不斷舂米,將糙米的糠皮搗去,這層皮就是米糠,去了糠皮的米就是白米了。米糠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還可以拌在剩菜剩飯裡餵養家禽。

封面故事
乘著飯碗時光機,吃一口臺灣米粒史

你吃飯了嗎?不,我不是在問你吃了沒,我是問你吃米飯了嗎?吃飯之於臺灣人太理所當然,我們自然以「飯」代稱日常三餐。早在16世紀,就有文獻記載原住民種稻,臺灣食米的歷史悠久,飯碗裡的風景往往是碗外世界的縮影,讓我們一起到不同時代的飯碗一探究竟,扒一口飯,品嘗由簡至豐的臺灣生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