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豐年7510
臺灣是全球第二大鵝肉生產國家,但養鵝產業在2015年的禽流感疫情重傷,鵝農十年生聚,至今才恢復八成元氣。告別禽流感,鵝農以密閉式智慧禽舍等強化疫病管理,自國外引種改善種鵝種原,但產業仍需找回鵝肉市場,帶動飼養規模持續成長。
國人鵝肉消費習慣長期侷限在「鵝肉攤」,但疫後消費型態轉變,鵝農嘗試開發平價、多樣化鵝肉餐飲,打開新世代的味蕾;本是農廢的鵝絨,更經羽絨業循環利用搖身化白金,讓肉鵝邁向全鵝利用。養鵝挑戰未歇,但產業自有底氣昂首清歌。
國內養鵝產業歷經2015年禽流感大規模爆發,大半鵝隻撲殺,2020年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流行,鵝肉銷售受阻,鵝農在接連挫折中收拾元氣,10年臥薪嘗膽,至今才讓產業復原到當初八成規模。
從路邊鵝肉攤到高級餐廳、鵝肉飯到港式燒鵝,鵝肉無論獨享或聚餐皆適合,也是平價高檔菜式都能駕馭的食材。隨著中國移民來臺生活,開啟近400年的臺灣養鵝歷史,從農家副業走向規模化的引種、保種與現代化飼養,養鵝產業在1980年代前後逐漸成熟,但2015年禽流感疫情重創,10年來產業穩步回升也尋求發展與突破。
鵝又稱家雁,是雁鴨科(Anatidae)雁屬(Anser )的家禽,無論東西方皆有悠久的飼養、食用歷史,又可依照發源地與特徵差異,分為歐洲鵝(Anser answer domesticus)與中國鵝(Anser cygnoides domesticus)。雖然俗名都是鵝,但在生物分類上,歐洲鵝是灰雁種(A. anser),中國鵝則屬鴻雁種(A. cygnoides),外觀也不盡相同;在農業生產上,兩者在肉質、風味、生長效率等方面皆各有千秋,共同構築臺灣畜牧場與餐桌繽紛的景象。
位於雲林四湖鄉的「向天歌」,採行「以農為主、以電為輔」的經營。場區透過太陽能發電躉售獲得穩定收入,來打造智慧化密閉式禽舍,確保鵝隻生物安全。首批鵝隻育成率高達94%,經彰化種畜繁殖場研究員抽驗足墊皮膚炎指標符合標準,至今仍維持高品質育成率。
育種、選種可說是農業最核心的環節。在臺灣養鵝產業,種鵝場不只掌握種原,也是供應鵝隻給養鵝戶的關鍵樞紐,對於市場供給、品種改良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臺灣鵝隻更因為種原單一,出現近交衰退現象,青年養鵝戶李吉配,不只嚴格依照需求控制種鵝場供給,避免市場波動衝擊,也在今(2025)年引進法國種鵝,盼為臺灣鵝隻種原注入活水。
夏季到「鵝肉攤」切盤鵝肉、配罐啤酒,過去一直是國人消費鵝肉最主要的方式,但養鵝產業在經歷2015年禽流感重挫,鵝肉店大幅減少下,現今「鵝肉攤」竟已被視為是屬於「老人家」的飲食習慣。只要國人對鵝肉消費的認知不改變,鵝肉就不可能拓展客群、增加銷路。鵝肉專賣店品牌「偶鵝嚐嚐」在COVID-19疫情後成立,搶餐飲業復甦市場。
外頭招牌響亮寫著農場直營的「鵝庄」,目前以契作方式與鵝農合作,並與恒量屠宰場長期配合,建立完整的低溫冷藏運送流程。自營的鵝庄養殖場,預計在申請通過後由家人管理,打造從養鵝到餐桌的自產自銷藍圖。
鵝絨被譽為高品質羽絨的代表,擁有卓越的蓬鬆度、保暖性和舒適體驗。相較於市場中量大價低的鴨絨,鵝絨因為產量稀少、飼養難度較高,成為羽絨製品中珍稀而具附加價值的「軟黃金」。臺灣每年養殖約400萬隻鵝,僅產約30至40噸鵝絨,遠低於鴨絨的400至450噸,足足有十倍之差。但其高蓬鬆度與細膩品質,使其在國際市場備受青睞,90%出口至日本、韓國與北美,溫暖無數家庭是隱形臺灣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