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郁蕙認為,稻米政策不只是政策與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產業議題,需要經濟可行性。
豐年雜誌
稻米、雜糧是土地利用「翹翹板兩端」:學者陳郁蕙籲以宏觀視野擘劃米糧政策

稻米是臺灣發展歷史最久、最重要的農作物,臺灣也是目前全球僅存實施稻米保價收購制度的國家,雖穩定農民收益,但也產生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稻米生產過剩等爭議;近年政府推動稻米轉作雜糧,盼緩和對於進口貨品的高度依賴。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陳郁蕙認為,稻米與雜糧政策難以切割,規劃上也需要納入不同部門視野,全面思考米糧政策未來。

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2024年9月號 米糧雙贏 稻作精進 雜糧進擊

水稻是國內最重要的農產品,除了生產面積最廣、產量最多,近年產值約維持在350億元左右,也是國人最重要的主食。然而,臺灣稻米年產量常年高於消費量,產量過剩導致價格難以提升。公糧稻穀保價收購制度雖然確保了糧食安全,卻也如同加重水稻生產的砝碼,與產業如何平衡?

這個可能性就在土地上,稻米與雜糧就像身處蹺蹺板的兩端,栽培量此升彼降之間,兩個產業卻可能達到互補互足,走向米糧雙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