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場與臺中場跨機構合作開發蕎麥無人機撒播技術。
新聞
因應國產蕎麥產業挑戰 跨機構合作無人機播種蕎麥省工又增產

傳統蕎麥撒播方式需農民背負40公斤的施肥機進行撒播,每甲地至少需來回補料3趟以上,最快也需50分鐘完成,耗時且對操作人員的身體造成負擔。面對農村人力缺乏的現況,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導入無人機進行蕎麥撒播的研究,建立相關參數以推廣產業應用,達成節省人力成本的效果。

新聞
蕎麥「台中7號」中間粒型、種仁收穫比率高 今年入冬可望技轉種植

苦蕎因種殼與種仁黏接緊密,脫殼不易,收穫也會大打折扣。因應產業需求,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育成蕎麥「台中7號」,今年3月命名,粒型為中間型,設備脫殼效率較佳,取得種仁比率比舊有品種「台中2號」高,達45.5%;業者台灣黃金蕎麥公司申請技術移轉廠商審查已在11日完成,預估順利可在今年入冬產季開始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