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植物》「古早味口香糖」——檳榔會走向落日嗎?

檳榔園,夕陽

南臺灣屏東的檳榔園風景。(圖片來源/農村與我- 昌哥@數位島嶼 CC BY-NC-SA 3.0 TW)

內容提供/臺灣商務印書館 撰文/艾米・史都華 翻譯/周沛郁

檳榔樹優雅挺立,離地逾30呎的深綠細長樹幹上長著光滑的深綠葉片,開出可愛的白花,染香了熱帶的微風。這種棕櫚樹還會長檳榔子,檳榔子是上癮性的興奮劑,食用後牙齒發黑,唾液變紅。世界上有4億人口嚼食檳榔。

傳播數千年的天然興奮劑

嚼檳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數千年前。泰國的一個洞穴裡,曾挖掘出西元前5,000到7,000年間的檳榔子;在菲律賓也曾發現一具西元前2680年的骨骸,牙齒被檳榔汁染黑。

臺灣鄉村不難見到檳榔園,有的地方甚至緊鄰住家。(圖片來源/Wallace@數位島嶼 CC BY-NC-SA 3.0 TW

檳榔和古柯葉一樣,需含在臉頰內側和牙齦之間食用,因此通常會加入別的東西提味。印度的用法是將檳榔薄片包在新鮮的檳榔葉裡,加上一點熟石灰(灰燼中提煉出的氫氧化鈣)、一點印度香料和一點菸草。包在外面的檳榔葉是荖藤(”betel” vine,Piper betle)的葉片(即荖葉)。荖藤是低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也是興奮劑。其實檳榔的英文名就是來自這種和檳榔有協同作用、無親緣卻有關係的植物。(農傳媒編按:檳榔的英文名稱包括betel nut及betel palm等,甚至會直接用betel 指稱檳榔)

這種將葉和子包在一起的小包(通常稱為一粒包葉仔),有著辛辣苦澀的味道,會釋出類似尼古丁的生物鹼。食用後會精神振奮、輕微亢奮,唾液的分泌量多到讓人無所適從。嚼檳榔時,嘴中持續流出的紅色口水只有一種辦法可處理,就是吐出來(吞食會導致反胃)。檳榔盛行的國家,人行道上常染著紅色的檳榔汁。

聽起來不舒服的話,且看詩人兼評論家史蒂芬.富勒(Stephen Fowler)的敘述:「唾腺的分泌量全開,有種近乎高潮的滿足感。嚼完之後之後的感覺更棒,你的口腔會超出想像地芬芳香甜。你會感到無比清爽、排空、淨化。」印度、越南、新幾內亞、中國和臺灣都有檳榔的愛好者。

檳榔西施
在食用檳榔的國家並不罕見女性兜售檳榔,但臺灣檳榔西施的發展仍極為獨特。(攝影/Openshaw 給你@flickr CC BY-NC 2.0)

嚼檳榔會上癮,戒斷症狀包括頭痛與盜汗。此外,常嚼檳榔會提高罹患口腔癌的機率,也可能導致氣喘和心臟病。檳榔在全球大部分地區並沒有管制,但公共衛生單位憂心其對健康的威脅,可能超過菸草。

誰是它的親戚朋友

檳榔屬(Areca)包括近50種棕櫚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檳榔。(農傳媒編按:棕櫚科學名 Arecaceae,也可以稱作檳榔科,檳榔確實是鼎鼎大名)

檳榔的同謀荖藤,其親戚則有黑胡椒的原料:胡椒(P. nigrum),和甘甜的草本保健食品,卡瓦(kava)的原料:醉胡椒P. methysticum)。

荖藤和胡椒同科,原產地在南亞、東南亞,隨著南島民族的遷徙傳播至整個東南亞及大洋洲,作為檳榔「好朋友」和食用檳榔的文化密不可分。(圖片來源/Kevinsooryan@Commons CC BY-SA 4.0

轉型與作為食材入菜

農傳媒編按:臺灣的檳榔產量近年逐漸減少,政府積極輔導廢園轉作,但仍在世界名列前茅。其實檳榔文化在包含臺灣在內的印太地區具有悠久歷史,在轉作、轉型路上也有一些新發明和重新發掘的傳統,料理入菜就是其中之一。

轉作中的檳榔園,上半部已砍除。(圖片來源/重建重生希望- 昌哥@數位島嶼 CC BY-NC-SA 3.0 TW
檳榔的肉穗花序,俗稱為半天花。(圖片來源/Vaikoovery@Commons CC BY 3.0
檳榔心,俗稱半天筍,來自檳榔樹頂端的嫩蕊。檳榔心和西米露原料西米都是一種棕櫚心,棕櫚心在東南亞、中南美洲許多國家常作為蔬菜食用,美國的夏威夷、佛羅里達等地也是食用地區。(圖片來源/阿簡@flickr CC BY-NC-SA 2.0
檳榔花(半天花)適合涼拌、炒食或煮湯,圖為檳榔花炒肉絲;檳榔農須留花結檳榔果,很少採收檳榔花,是相對罕見的食材。檳榔花也含有檳榔鹼,近年有專家研究後建議少量食用。(圖片來源/Ray Yu@flickr CC BY-NC-ND 2.0
檳榔心(半天筍,靠近鏡頭這盤)料理方式和檳榔花相似,但檳榔鹼含量較少。檳榔心需剖開檳榔樹,也是較少見的食材。(圖片來源/Yedda@flickr CC BY-NC-ND 2.0

除了檳榔心、檳榔葉之外,檳榔果也有人拿來煮湯、煮粥。事實上檳榔果可作藥材,「主消穀逐水,除痰癖」等,《神農本草經》《本草集經注》等古代草藥醫學著作可見記載。檳榔藥材主要為乾燥後取其果皮(稱為大腹皮)或切片使用,施用方法和當「天然口香糖」嚼食使其中成分持續影響口腔並不相同。

檳榔
乾燥後的檳榔子。(圖片來源/Shuling@數位島嶼 CC BY-NC-SA 3.0 TW)

延伸閱讀


《邪惡植物博覽會》
辣椒、杜鵑、鬱金香……如何成為邪惡殺手,一不小心讓你命喪黃泉

作者:艾米・史都華

翻譯:周沛郁

出版:臺灣商務印書館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節錄自《邪惡植物博覽會:辣椒、杜鵑、鬱金香……如何成為邪惡殺手,一不小心讓你命喪黃泉》,完整原文請見原書。圖片及「轉型與作為食材入菜」一節由農傳媒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