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難耐!國產玫瑰成暖化災民 種植面積已減半、入山栽培求花開

臺灣夏季氣溫高,平地不適合玫瑰花生長,已有花農跑到清境農場高山上栽培玫瑰。(圖片提供/呂仕頎)

又到七夕情人節,玫瑰花是市場上象徵愛情永遠不敗的品項,但國產玫瑰卻遇上全球暖化栽培不易,農業人口老化、人力短缺等問題,種植面積愈來愈少。國內玫瑰栽培曾在2005年達到338公頃高峰,之後即逐年下降,2021年最新統計只剩下157公頃,16年來銳減超過一半面積。

「天氣愈來愈悶熱,花都不開了!」一家位在臺北的花店老闆娘,手上忙著包裝情人節花束,忍不住抱怨進花成本愈來愈高,「今年2月14日西洋情人節,一把20支的玫瑰進價就要2,000元,這是開花店40年來第一次看到這麼高的價格」。國產玫瑰隨著種植減少,花卉拍賣市場交易量逐年下降,連帶價格屢創新高。老闆娘說,現在大部分都用進口玫瑰取代了。

全臺花卉批發市場歷年玫瑰切花交易價量走勢圖,交易量逐年減少,價格則逐年攀升。111年數據截至7月底。(圖片來源/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

臺灣不是玫瑰原生地,國產玫瑰都是引進國外品種在地栽培,玫瑰曾是國內第三大切花作物,2011年產值高達6億元,但到2021年只剩3.5億元。早年主要產地在臺中、彰化等地,因栽培遇高溫生育不良,1986年後產業逐漸轉往南投縣草屯、埔里地區發展,國內迄今仍以南投縣為最大產區,但種植面積也僅剩81公頃。草屯、埔里等低海拔地區,在近年暖化程度加劇下,也愈來愈不適合栽培玫瑰。

暖化下玫瑰沒量、品質差迫花農轉作 花店業者也有感

接班父親栽培迷你玫瑰約10年的埔里花農阮惟鳴表示,玫瑰可以四季生產,但太熱會枝條短、花朵小,多花型的迷你玫瑰正常有10元硬幣大,現在只有小指頭指節大小,「這幾年(品質)級數沒那麼好」,相較10年前產量還減了2成,「以前夏天還有產量,現在產量出不來」,有的人因此直接休耕,等中秋過後再修剪、重新生產,有的人就直接利用設施轉作番茄、小黃瓜等食用作物。

阮惟鳴家中有6分地玫瑰園,他像國內多數花農一樣,以塑膠膜簡易溫室栽培,沒風扇、沒天窗,玫瑰產量、品質全然「靠天吃飯」。阮惟鳴指出,為了尋找適合栽培的低溫環境,許多百合花農早跑到山上種植,埔里夏季玫瑰也愈來愈不好種,像業界知名的十分花卉公司便到中海拔清境農場種玫瑰,就是為了搶夏季商機。

近幾年因玫瑰產量少,價格比較穩定,因此即使夏季減產,阮惟鳴與弟弟、母親仍能撐持經營。阮惟鳴說,這幾年玫瑰價格雖好,但肥料、農藥及人力成本都在提高,「就像基本工資提高追不上物價上漲一樣」,即使有農民想加入種植玫瑰,恐怕也有相當難度。

埔里花農阮惟鳴(右1)表示,夏季玫瑰品質不好,以前夏天還有產量,現在產量出不來。(圖片來源/臉書「阮二哥玫瑰園」)

迷你玫瑰春季還有好品質,到了夏季,品質級數與產量均大為降低。(圖片來源/臉書「阮二哥玫瑰園」)

氣候暖化不利玫瑰種植,且玫瑰種植太久也會產生連作障礙,同樣在埔里栽培玫瑰的花農陳阿裕(化名)也說,現在玫瑰產量只有10年前一半,繼續種會賠錢,因此他原本2甲多的玫瑰現今只留1甲地,其他空間已改種牛番茄,還在種的玫瑰也規劃與園藝葉材尤加利葉輪作,避免連作障礙。

台灣花店協會理事長孫銘鴻表示,溫度變化對花卉品質影響很大,市場上玫瑰品質有好有壞,近幾年中、下品質比例確實有漸增趨勢;玫瑰瓶插壽命過去有5到7天,現在則常縮短至3、4天,似乎沒有從前健壯。他說,挽救國內玫瑰產業,建議政府首要協助花農建置溫控設施。

進口玫瑰貴4倍仍搶佔市場  山區栽培只為搶七夕檔期

全臺花卉拍賣市場國產玫瑰交易量自1999年達最高峰後即逐年下降,至2020年已跌破200萬把,相對的進口玫瑰則從2015年約1.3萬把迅速成長,到2020年已攀升破5萬把,近兩年受疫情影響才回跌3萬把。

愛禮花卉貿易公司是國內主要進口玫瑰的業者之一,並從2006年起設立十分花卉公司,引進荷蘭水耕栽培技術在國內種植玫瑰。十分花卉玫瑰栽培顧問陳先生表示,玫瑰喜歡夜溫16℃、日溫28℃以下的環境,但現在「夏季若非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方,根本沒有好品質的玫瑰」,國內6到11月這段期間生產力不足,因此即使進口玫瑰價格是國產3、4倍,仍有其市場需求。

十分花卉公司引進荷蘭水耕栽培技術種植玫瑰。(圖片提供/十分花卉)

氣候暖化需要耐熱的玫瑰品種,但國內農業改良場試所未針對玫瑰培育新品種。玫瑰切花種苗供應商楊錦湖說,進口雖有耐熱品種,但花色、型態又不一定能滿足市場需求。

陳顧問指出,十分花卉成立於臺中,每年從國外引進新品種,篩選適合臺灣環境的新品種栽培,但因發現夏季玫瑰品質愈來愈不行,因此從臺中、彰化到草屯、埔里,乃至海拔2,000公尺的清境農場,逐步往更高的地方找合作農民;十分引進專利品種推廣農民種植,利用平地產區生產冬季玫瑰,山上產區全年生產,因為有好品質的新品種玫瑰,因此能帶動國內玫瑰整體拍賣價格提升。

在清境農場種植玫瑰的花農呂仕頎原本是花店老闆,5、6年前上山種玫瑰。呂仕頎說,清境農場玫瑰可以四季生產,但冬季氣溫不適合玫瑰生長,反而需要較高的保溫成本,跑到山上種玫瑰,目的就是為了「贏在夏季」,清境農場的玫瑰品質比他在海拔950公尺的九份二山栽培時更好,七夕這個檔期拍賣價每把可有6、700元。

山區種植玫瑰品質佳,圖為南投仁愛楓林口設施栽培玫瑰。(圖片提供/十分花卉)

玫瑰栽培管理、採收包裝均費工 人力短缺產業難成長

玫瑰是溫帶花卉,從1980年代起國內產業重心即隨氣候適應性而變遷,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花卉研究室主持人許嘉錦表示,除了高溫影響,農村人口老化、人力缺乏也是近年栽培面積縮減主要原因,「埔里人口老化尤其嚴重,只剩老人家繼續撐,人手不夠,很多花來不及剪,只能任其在園中綻放」。

許嘉錦表示,玫瑰夏季有葉蟎,雨季有黑斑病(又名黑星病、黑點病),冬季有白粉病、灰黴病,農民幾乎每周要噴一次藥,病蟲害嚴重時可能一周得噴上2次,當氣候環境惡化也更容易發生病害,栽培管理比其他花卉費工。

埔里玫瑰主要生產農場之一的南投縣大湳合作農場理事主席柯添淇表示,玫瑰除了田間管理費工,它的花瓣脆弱、不像其他花卉耐擠壓,採後包裝也很花工夫,但現在農場只剩「千歲級」員工在做包裝,明顯人力不足;百合花同樣也缺工,但現已有自動分級包裝設備可減輕人力負擔,他因此建議農糧署引進玫瑰電腦分級包裝設備,協助產業發展。

十分花卉陳顧問表示,國內人力短缺,十分花卉希望招募青農,培訓玫瑰專業栽培人才。(圖片提供/十分花卉)

十分花卉陳顧問也認為,設施栽培自動化程度高可減輕人力負擔,目前以採後包裝有較大的人力需求,十分花卉因此希望爭取荷蘭自動包裝設備引進臺灣;並且,考量國內人力短缺,也計畫招募青農,培訓玫瑰專業栽培人才。

孫銘鴻指出,國產玫瑰種植面積縮減,已有很多合作社、產銷班呼籲引進外籍移工填補人力,但近3年受到疫情影響沒有進展,使得缺工問題更加明顯,已普遍影響各種花卉生產,花店取得花卉成本節節攀升,變動最小的是以設施環控栽培的蘭花,但過去盆花每株120到150元,現在也要180到220元,漲幅也有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