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究小食】愛的封存──臺灣保久乳(上)

光泉保久乳

文字攝影/范僑芯(佐餐文字)

還記得上個月專欄聊到「早餐界訂閱制先鋒」的羊奶嗎?玻璃瓶180毫升裝、每日新鮮配送的溫熱羊奶雖然曾是一代臺灣人的共同記憶,但礙於味道較腥羶,加上須為家長們有意識地訂購,小孩們才得以攝取,羊奶並不是每個臺灣人的回憶。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每個臺灣人一定都接觸過的保久乳。這就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臺灣的酪農業發展開始說起。

早在日治時期,臺灣就已有畜牧行為的發生,但都只是零星點點,喝牛奶的習慣僅止於貴族階層,並不是擴及整個臺灣社會的飲食型態。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受美援時期的營養學觀念影響,加上有志之士對於酪農業的前瞻性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從1950年代後期開始,政府遂將酪農業納入經建計畫裡頭,並逐步推動農民從事酪農產業。

可惜好景不常,由於產銷機制不健全,酪農很快就遇到事業瓶頸──生乳無人收購!

成就一瓶好鮮乳大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酪農業以及乳品加工業。酪農業即乳牛之飼養、榨乳工作;而乳品加工業,則是將乳牛產出之生乳,進行殺菌、填充等等加工程序。戰後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養牛的人多是多,但能夠收購生乳的加工廠以及末端銷售機制都還不太成熟。因此,全臺牧場每天生產出的生乳很快就超過乳品加工廠的負荷範圍。當然,你會問我,那酪農自行加工處理不就好了嗎?當時確實有一些較具規模的牧場實行自產自銷,但絕大多數的小型牧場皆不敵市場的無情,紛紛認賠殺出。

PROFILE

范僑芯 不是很勤儉但很硬頸的客家人。畢業於法國巴黎斐杭狄高等廚藝學校,為了追尋臺灣飲食文化的根本,秉持著以農為本的精神,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陰錯陽差開啟寫作人生,以粉絲專頁「佐餐文字」闖蕩江湖,著有《巷弄裡的台灣味:22道庶民美食與它們的故事》。

台農鮮乳加工廠牛奶消毒殺菌的工作情形
1969年台農鮮乳加工廠開幕之初,牛奶消毒殺菌的工作情形。(圖片出處/《豐年》雜誌第19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