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板下種香莢蘭3年 屏東林仔邊協會去年底迎接首度收成

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108年起與農委會桃園區、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合作試驗,在光電板下種植高經濟作物香莢蘭。(圖片提供/陳錦超)

屏東縣佳冬、林邊一帶長期地層下陷,土地鹽鹼化嚴重,不利耕作,近年不少地方蓋起太陽能光電板,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108年起與農委會桃園區、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合作試驗,在光電板下種植高經濟作物香莢蘭,去年底首度收成香草莢。試驗證實,提供適當遮蔭及栽培介質,光電板下的香莢蘭生長良好,未來可供「營農型光電」農民栽培參考。

香莢蘭是冰品、餅乾甜點「香草」口味所用香料作物,有「香料之后」稱號,經濟價值極高,國際價格在2018年攀上高峰,每公斤達600元美元,近兩年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每公斤仍有250元美元。香莢蘭生長在溫暖、潮濕、半遮蔭環境,全球主要由熱帶雨林地區生產,臺灣是亞熱帶、熱帶氣候,也適合栽培,國內最早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95年從印尼引進種植,迄今國內種植面積大約20公頃。

栽培香莢蘭需要半遮蔭環境,陽光直曬可能讓植株變黃、枯萎,光電板下閒置土地因此成為可能適合栽培的空間,國內民間已有在光電板下種植成功案例,但還缺乏正式研究。

香草莢是高經濟價值的香料作物,2018年國際價格曾達每公斤600美元。(圖片提供/陳錦超)

國內香莢蘭多仿照文心蘭搭建網室栽培,香莢蘭幼年期不開花,種植第3年才會開花結莢,林仔邊協會在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支持下,從108年起租借向陽優能電力公司位於佳冬鄉的玻璃溫室,在光電板下種香莢蘭,直到110年底才首度有了收成。

高雄農改場溫室栽培試驗證實香莢蘭在光電板下可生長良好,但香草莢品質是否同樣優異,林仔邊協會已將部分產量送交桃園農改場加工分析,加工需要等待4到6個月,之後才會有答案。

乾旱及高溫影響產量  但不減陳錦超的喜悅

國內栽培香莢蘭平均每公頃產量約3,000公斤,加工乾燥、再剔除耗損,約可製成5、600公斤香草莢成品。林仔邊協會前理事長陳錦超表示,去年遇到乾旱及高溫,國內香莢蘭普遍有落莢損失,協會香莢蘭種在溫室內溫度尤高,落莢率達75%,2分半土地最後收成約9千條香草莢,總重僅90公斤。雖然產量不多,但終於有了收成,還是讓陳錦超難掩欣喜。

雖然產量不多,但終於有了收成,讓陳錦超難掩欣喜。(圖片提供/陳錦超)

高雄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宋品慧表示,香莢蘭適合7千至2萬照度(lux)之間的環境,南部全日照搭建網室,需要配合使用遮光係數70%的遮光網,林仔邊協會租借溫室架設3公尺高追日型光電板,遮蔽率約40%,符合現行營農型光電(綠能與農業結合經營)規範,下方光線大致可符合香莢蘭生長需求。

但因光電板間隙仍受陽光直曬,光電板正下方照度又嫌不足,高雄農改場在光電板間隙試驗白色防蟲網、黑色針織網、銀色遮光網及散光塗料等不同遮光處理,發現以在溫室玻璃外層塗散光塗料,香莢蘭植株枝條長度、節數及葉片數最佳,可與高雄場內網式栽培香莢蘭生長勢一樣好。

宋品慧指出,光電板間隙及正下方光線強度差距大,透過散光塗料折射補充陰影處的光線,但現場觀察,仍有光線分布不平均,造成部分植株生長不良情形,未來需要配合生產調查,再完整評估;但她建議,考量光線充足,未來營農型光電光電板須架設2至3公尺以上,才有適合香莢蘭栽培的充足光線。

光電板下香莢蘭生長良好。(圖片提供/陳錦超)

頎長的香草莢,品質似乎很不錯。(圖片提供/陳錦超)

精緻加工香草醛含量高 臺灣香莢蘭用品質國際競爭

因佳冬溫室土地可見白色鹽斑,明顯鹽化,不適合作物生長,香莢蘭採離地介質栽培。由於香莢蘭根系為攀附性氣生根,特別需要具通氣性的栽培介質,高雄場試驗泥炭土、椰塊、珍珠石、(石至)石、發泡煉石、生物炭等多種介質,以椰塊與泥炭土混合介質栽培效果較好,成本低且材料易取得。

宋品慧表示,椰塊、泥炭土混合介質成本低,但會逐漸酸化,介質使用2年需更新;珍珠石、(石至)石及生物炭混合介質栽培效果也很好,但成本較高,大約使用4年也需要更新。

香草莢鮮莢須經殺菁、發酵、陳化等加工步驟,讓香草醣苷成分轉化為香氣來源的香草醛,才能作為香料使用。香草醛含量是評斷香草莢品質重要指標,國際香草莢的香草醛含量常低於2%,臺灣因加工精緻,香草莢的香草醛含量平均可達2.5%,可以高品質做國際競爭。

香草莢日曬加工。(圖片提供/陳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