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馴鷹

《老鷹的故事》《老鷹想飛》

《老鷹的故事》(作者/沈振中、圖片提供/晨星出版)、《老鷹想飛》(圖片提供/梁皆得)

文字/包子逸

但願低飛在人少,近水的臨界,

且頻頻俯見自己以鴥然之姿

起落於廓大的寂靜,我丘壑凜凜的心

──楊牧,〈心之鷹〉

每次經過基隆港的時候,總會反射性地朝天空觀望一會兒,即使在灰暗天幕下,幾乎都能看見幾隻盤旋的鷹,像這座城市浮動的地標。

鷹與隼多半生活於遠離人群的山林,但是基隆港上常見的黑鳶(老鷹)是最靠近人類的一種,無論港都、農村、都會區都經常可見其身影。繪本《哇!公園有鷹》則描繪了鳳頭蒼鷹靠著高超飛行技術閃躲汽車、與都會和平生活共存的實例,拍攝歷程超過23年的紀錄片《老鷹想飛》則平實敘述了基隆「老鷹先生」沈振中與生態變遷的故事,紀錄片對於片中主角為何矢志投身老鷹保育20年的前因點到為止,沈振中在《老鷹的故事》中才詳細敘述他對基隆老鷹處境感同身受的悲慟。

《老鷹的故事》悲壯之處使人動容,《老鷹想飛》卻有許多淡然卻深深打動我的細節(比如帶著斷翼老鷹「寶貝」再次體驗飛翔,以及沈振中在家徒四壁的家翻閱筆記的片段),沒有太多喧囂的批判,林強為片子所做的配樂甚至是輕快的。依照近年許多喜歡將寫實戲劇化的紀錄片導演習慣,這樣的故事可能會被配上煞有其事的煽情配樂和抑揚頓挫的評論攻擊,幸而這部片避開了那樣的猛藥,可能是少了花俏的裝飾,直指人心的力量反而更大。

香港給觀光客的印象是高度開發的都市叢林,但是我經常看到牛啊、豬啊,甚至豪豬等各式野獸漫步鬧街的香港新聞,臺北至少不會有「豪豬正在逛忠孝東路請小心」的快訊。《老鷹想飛》提及,香港的老鷹(香港人稱之為「麻鷹」)輕鬆可見,大概是臺灣老鷹數量的好幾倍。香港友人說香港的鷹有部分住南丫島當地石礦場採礦後留下的爆破洞,早晚都會看到成群的鷹晒太陽、洗澡或捕食,推論現代化城市沒有農耕,少了殺蟲農藥,所以得以倖存,與《老鷹想飛》中片段的推論不謀而合。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文學《小吃碗上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