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藥協會 健全農藥產業的幕後推手

稻田

農藥使用和風險管理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攝影/林韋言)

文/李婉婷
  陳韋竣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植物科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人物攝影/黃鈞奕

農藥使用和風險管理,一直都是現代農業大面積生產過程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各種農產品的第一線守護者,然而,如何精準、安全、有效率地使用農藥,健全整體產業,進而確保消費市場的信任,這大哉問橫跨了產、官、學、研等各專業領域,為此,1992年,中華農藥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應運而生,協助產業搭建對內、對外的溝通橋梁,讓農藥如西藥產業一樣受到應有的尊重。

隨著臺灣農業發展的脈絡,60多年前農藥資材支撐糧食產業的貢獻備受重視,近年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意識與環境保護概念抬頭,推動農藥產業轉型,成立近30年的中華農藥協會,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功能。協會多數會員皆具農業相關背景,包括農藥業者、學術研究、農政單位等產、官、學、研人才組成,從早期推動農藥產品登記,乃至市場應用,協會皆參與其中,常務理事陳吉昌說:「我們不斷地開過N次會議,才有讓整個產業如何推廣安全使用農藥的共識。」而後,又居中協調政府與民間業者在新農藥登記到品質監測的制度評估,使業者亦得以接納官方於農藥管制政策上合理、符合國際規範的登記制度,順利運行。這些階段性任務使得臺灣農藥產業鏈更趨於完善。

協會理事長陳良榮也指出,組織團隊除了肩負農藥安全使用的宣導教育,持續建構消費者與農民對農藥的正確認知,也正致力提升臺灣農藥配方的調製技術,能與國際農業發展資訊與技術快速接軌、吸收,兩者相輔相成下,才能帶領臺灣農藥產業走向國際市場。對此,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簡稱農科院)植物科技研究所所長林育萱十分肯定,她補充道,因應氣候、消費市場,現在藥物使用偏向綜合性選擇,例如免登記植物保護資材、生物刺激素等,甚至健康種苗也都是關鍵環節,從預防到治療,不同作物發生的病害的強度不同,就得搭配強度不一的用藥組合,這也是國際用藥的趨勢;而臺灣農業專家針對植物病害的藥物研究多年頗有成就,倘能協助業者將產業國際化,透過協會把關優質產品,在國際間搭起合作橋梁,成就雙方互惠互利,更是將臺灣產業環境再提升、擴大。

中華農藥協會理事長陳良榮

中華農藥協會理事長陳良榮。

成為合格農藥不簡單 新、舊藥劑管控嚴謹

不過,近10年來,化學農藥備受考驗,陳吉昌表示,臺灣整體產業從農業、工業、服務業、金融業、科技業等,不斷在轉型中,農地面積正快速萎縮,加上農業人口老化與人力斷層嚴重,農民年紀大沒有體力噴藥、施肥。此外,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健康、安全的食物需求提高,也讓《農藥管理法》越趨嚴格,包含農藥實名制、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政策等,促使農藥用量急劇減少。不僅如此,201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公布「核准登記屆滿十五年農藥申請許可證展延程序及審核作業要點」,針對舊農藥須提供毒理資料方可展延,為求產業共好,讓農民使用更有保障、消費者更安心,協會一肩扛下重責。

陳吉昌解釋道,相對於早期舊農藥登記申請較為簡易,現行臺灣把關農藥能否通過審核,得先準備充足的資料與文件,包括農藥物理性、化學性試驗報告及品質管制資料、毒理資料、國內外田間試驗資料、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確認符合法規對人體、環境的風險評估報告要求等,「這些資料可能要花上10年以上的試驗、調查,還不一定完備,一支藥劑的試驗成本甚至需要3、5億元。」農藥安全性本就控管嚴謹,如今,政府提出以新訂的審核條件,回溯過去舊有農藥須提出毒理試驗資料,對許多中小企業而言,人力、財力都成了棘手問題,陳良榮也語重心長地說:「臺灣工廠有46家,貿易商大概100家,沒有許可證就沒有產品賣,這樣下去,可能有一半以上撐不下去。」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植物科技研究所所長林育萱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植物科技研究所所長林育萱。

保留安全、有效舊藥劑 讓生產與消費共好

當時,協會緊急成立「展延評估專案組」,舉辦說明會、意見調查,並邀請業界資深專業經理人、曾任職學校、試驗場所、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或農政相關單位等已退休的專家,由常務理事統籌,共組毒理小組,篩選、評估、蒐集、彙整各舊有藥劑的農藥有效成分、毒理評估等展延須備資料,陳吉昌接著說明,需展延的舊有農藥並非全數支援,我們期待農藥在臺灣是符合安全、有效管理下,健康地發展,針對相對毒理風險高的老藥劑,如對水生生物毒性高、生態環境破壞性強等,協會並不支援展延,待許可證到期而自然淘汰。

憶及過程,陳良榮說,「這些聽來好似輕描淡寫,其實遇到的挑戰與辛苦很多,大家總共開了幾十次的小組會議。」執行之初,原先有意願加入分攤工作成本支出的業者,在相關資料完成後卻突然改變心意,致使對於其他廠商資金負擔加重,再者,邀集的專家委員中,不乏業界公司抱持著學功夫的心態而來,當熟悉團隊運作與搜尋作業等技巧,便立刻撤回人才,於是,協會開始慢慢修正、調整程序,採取「使用者付費」及「公平公開」原則,透過與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協調、溝通,改以將農藥有效成分及毒理資料直接交付予審查單位,並待廠商繳交費用、且審查結果公告後,再分別回饋資料,不單解決了多數農藥業者困擾多年的問題,也重新盤點藥劑的安全性,促使生產與消費共好。

中華農藥協會常務理事陳吉昌

中華農藥協會常務理事陳吉昌。

虛實整合推動安全用藥 還農藥一個清白

秉持取之於產業,回饋於產業的信念,長久以來,面對「農藥汙名化」,協會也持續推動宣導安全農業認知。陳良榮分享道,農藥與毒藥的差別,在於「劑量決定毒性」,現代農業並不是完全要求在農業生產中不使用農藥,而是合理的、安全的選擇性使用,不只農民,消費者對農藥的認識也要多方面的了解與掌握。目前,協會除了固定於每年兩次的會員大會舉辦研討講習,配合政府政令,宣導業者安全用藥觀念,過程中,亦能促使產、官、學、研各界透過交流更了解實際現況。

協會成立的「安全宣導組」,攜手農科院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合作,協助線上推廣,正規畫建置安全用藥的知識整合平臺網站,以淺顯易懂的圖文影像傳遞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及食品安全等科普資訊,並提供消費者查詢與闢謠管道,消弭對農藥的恐慌,陳良榮說:「這是一條吃力又漫長的路,我們期待還『農藥』一個清白,讓相關人員能夠更有尊嚴地從事植物保護工作。」 事實上,現行法規促進臺灣農藥走向低風險時代,近年,面對極端氣候挑戰,病毒、真菌、細菌、雜草到害蟲等危害加劇,農藥如同作物的「西藥」一般,協助植物抵抗病害、恢復健康,農產品才得以豐產使農民維持生計,消費市場則有美味且品質優良的食物供應,只要透過專業診斷而達成精準用藥,必能同時兼顧防病蟲及食安。

中華農藥協會集結各方專家,合力執行「展延評估專案」、「安全宣導」、「國際事務」等三大目標。(攝影/陳韋竣)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企劃製作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12月號